本报记者 孙琛辉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大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目前,国内已有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加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即是该校首批入选该计划的六个本科专业之一。
2010年,清华大学为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大学的目标,开展了直接与世界最强学科比较、碰撞的国际学科评估。清华电机系也参与了该次评估,在学科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多、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围绕如何提高工app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等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于歆杰。
融入国际方可引领世界
在采访中,于歆杰指出,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力工业技术已在我国电气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学者可以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国外的学者更多是在理论层面研究,我们可以更多地把它做成装置,这是让国外的学者很羡慕的。”但他也注意到,清华该学科的发展距离学校提出的“引领世界”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在2010年的国际评估中,专家对清华电机系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其中让于歆杰印象最深刻的,一是认为该系师资的国际化背景不足,二是博士生论文选题多偏于工程类、基础性研究相对较少。他表示,清华电机系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清华毕业生,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学校的薪酬体制不足以吸引国外最好的人才,而在国内,最好的毕业生基本来自清华。“所以类似于近亲繁殖的教师来源,是我们难以避免的问题。”
此后,清华电机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国际化程度。如2011年3月,他们便与全球最大的工程学会之一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签约,成为其教育合作伙伴。
事实上,IET国际运营总监易恩也曾表示,该组织面向全球工程师,而明升中国则是工程领域的超级大国。他们也希望为明升中国会员提供更具体的服务。据他预测,IET在明升中国的会员数量将在未来的3年内超过2万名。
目前清华电机系已有两百多名学生会员加入该学会,他们最大的收获是获得职业规划训练,同时还参加相关的外国专家手机版会或演讲比赛,加强了和校外乃至国外的机构和学生的交流。
当然,教师们也可通过这一平台从中受益。于歆杰说:“做得好的老师,可以通过IET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世界知名度,比如我们推荐3位教授便成为了IET会士。总的来讲,我们和IET合作,是看重它可以帮助我们国际化。”
敢于创新才能迈向卓越
于歆杰1991年被保送清华电机系读本科。报到时,他入住在学校当时最新的28号楼,楼上挂着醒目的条幅:“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工程师”。在他入学以及之前的年代,明升中国的工程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明升中国的国民经济主战场。
然而现阶段,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到底指向工程师还是app家,各个学校一度在回避这个问题。
那么,清华的工程教育如何才能继续引领国内,同时力争引领世界呢?于歆杰认为,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国内核心或主导的重大工程上的影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跟国外顶尖大学相比,还不在一个层次上。”
2003年,于歆杰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4个半月的教育教学考察。考察期间他发现MIT的授课思路与清华完全不同。“我们大多数老师讲知识点,要求学生记住;而MIT的课堂强调通过讨论和研究,带领学生重温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解决现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说。
于歆杰表示,我们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过渡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再创造。不再满足于给学生讲授足够应付未来科研和就业的知识,而要保证学生通过训练,在需要时很快就能学会新知识。“可以说,传授知识是培养工程师,但不可能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
与此同时,于歆杰也坦言,他上了10年的电路课,要完全学习MIT的授课模式会有一定的压力:“这意味着课堂授课内容要减少,对做题熟练度的要求和考题难度要降低,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副教授有点不敢这么做。”首先,这门基础课掌握得不牢的话,学生上高年级的课相当于没准备好。其次,对要考研的学生来说,如果考试难度大大降低,需要自学很大一部分内容。此外,各学校同专业会互相传阅试卷,如果难度太低也会面临同行的压力。
鼓励学生做真正的科研
基于上述顾虑,于歆杰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限的“改良”,通过一些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同时,他也倡导学生做真正的科研。
据了解,目前我国研究生大多从事工程相关课题,参与到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但在国外一些教授来看,这不是在培养研究生。于歆杰表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确实要跟国际接轨,但学校要允许学生做风险度大的原创性工作仍然面临一定困难。
“如果我们做真正的科研而不是研发,失败的比例会增大。我们的学生们失败不起。”于歆杰说,清华的博士生培养特别严格,每个环节都有时间限制,这导致了我们培养出大量“80分”,而不是冒着培养“60分”的风险去培养“100分”。
那么,国外的博士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于歆杰表示,只要导师愿意在学位论文上签字,以他的学术信誉担保就行了。
于歆杰在MIT时,曾和该校的老师探讨如何能被聘为教授,关键是论文还是授课时间,对方回答这两者都不重要,他们的教授职位会面向全球招聘,以专家的评价为准,应聘者需要展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就,同时上示范课,但最重要的考量标准还是应聘者的学术声誉。
“我们现在还需要通过量化管理、过程管理确保质量;当足够强时,就需要‘释放’老师和研究生,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这样才能产生原创性成果。”于歆杰说,我国的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是能够适应我国对工程人才的要求的。但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app时报》 (2011-11-25 B3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