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普通高校第一批录取刚结束,一些媒体就披露了招生中激烈的“掐尖”、抢生源大战的内幕。
据清华招办公布的数据称,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被清华录取。而北大称,全国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尽管两校报的数据相互矛盾,但说明了一个事实,为了争夺和网罗高分学生,北大、清华千方百计,使出了浑身解数。
其实,这种生源争夺既不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更增加了学生盲目攀高的压力。
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明升中国(国内范围)高水平的大学有几十所,超一流的大学也有近10所。北大、清华是国内领先的学校,但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在全国领先。
人各有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刚起步开始人生追求的考生,应该自主自觉地去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发展道路,为一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不应该利用“生源特权”,利用功利的诱惑去诱导学生改变自己的追求,成为在“争夺战”中失去自我选择的功利者。在优秀学生的起步阶段就打上不良印记,是有悖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
超一流大学没必要硬性网罗所有优秀人才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对两校的过度追捧会导致人才埋没。超一流的学校应该把超一流的学生培养成超一流的人才,也应该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超一流的人才。这需要教师的投入、学科和专业的支撑。把全国所有的状元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甚至想集中到一个学校,北大、清华能承载起这个责任吗?如果不能做到,就是误人子弟,就是贻误人才。
《解放日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手机版显示,1979年至2008年,32年间1000余名高考“状元”中,没一位是做学问、经商或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难道与学校的培养没有关系吗?
其实,高分状元也有考试的偶然性,几分之差就能决定谁是人才了吗?高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不一定是全部素质的体现。超一流大学大可不必在此大动干戈。统一划定的分数线、各校录取的分数线已经反映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的责任在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掐尖”、抢生源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有损超一流大学的形象和风度。
生源大战只会搞乱优秀学生心态
北大、清华是我国超一流大学的标杆,他们的作为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学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过分渲染,诱使不少优秀的考生放弃原来可以上的一流大学,而以复读赌人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宁认为,愈演愈烈的高分复读现象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复读学校对考上“清北”学校的高额奖金诱惑密不可分。
《扬子晚报》上一篇名为《高分复读为何只赌清华北大》的文章披露:2008年高考考了610分,2009年考出693分,以河南省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的庞博态度决绝地告诉记者:“如果现在让我选择,即使我知道自己来年可以成为状元,考上清华,我也绝对不会再去复读了。”
事实上,为赌上北大、清华复读的何止其一人,跟他同年进入清华的一个新生,曾经是他高中的学长,为了考清华连续复读了4年。
北大、清华是明升中国的名校,但明升中国的名校何止北大、清华。只要自身努力,发挥优势,同样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这种成绩很好而反复复读的学生,是过分迷信北大、清华而搞乱了自己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如不合理地调整,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明升中国的优秀学生如此之多,只要大学用心培养,都有可能成为拔尖人才。大学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在国内超一流的名牌大学,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地在抢夺生源上大做文章。应该让学生理智、清醒地选择学校,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
《app时报》 (2010-7-26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