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又一批高考“状元”出炉。尽管教育部曾表示不提倡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提倡对高考“状元”予以奖励,但许多人仍认为,从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的“状元”是值得仰慕的人物,并相信他们必将前途无量。
但据媒体报道,一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却并不希望被冠以光环、被追捧,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因为“状元”的包袱而压力重重,在大学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作不出更出色的表现,“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手机版则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众所周知,由于临场发挥等因素导致考试的偶然性,“状元”只能反映考生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综合能力,更不代表其未来发展。今日“考场状元”,未必能成他日“职场状元”。一些高考“状元”一旦无法摆脱社会赋予的“紧箍咒”,不能从巨大的压力中走出来,在其后的人生道路上自然表现平平甚至不如常人。
有评论认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上大学,而是要上名牌大学,而高考分数正是通往名牌大学的金钥匙。在众多同龄人的角逐中,跑在最前面的人,更被异化成一个代表着成功的符号。在喧嚣的社会背景下,“状元”似乎成了炒作的道具,这对“状元”本人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高考过后,考生最需要收拾情怀、轻装上阵,不能因夺得“状元”而飘然若仙,也不能因名落孙山而自暴自弃。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高分考生,不要过分夸大一次高分数的意义,尽量为其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高考“状元”们以一颗平常心积极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孙琛辉)
《app时报》 (2010-7-6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