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入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6年5月,季羡林回国,并在当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1956年2月,被选为明升中国app院哲学社会app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明升中国app院哲学社会app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明升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明升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明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明升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2006年“感动明升中国”给季羡林的颁奖辞称:“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我们追忆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追忆先生作为大师虚怀若谷的高贵品格,先生一向反对浮夸学风,主张求真求实学风。先生曾说:“大家常说,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通过个人努力或集体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实事求是的。这样做,就算是有学术良心。剽窃别人的成果,或者为了沽名钓誉创造新学说或新学派而篡改研究真相,伪造研究数据,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在国内外,这样的骗子亦非少见。”仅就先生的“三辞”之举,表现了先生不慕虚名、追求真理的风骨,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先生在《病榻杂记》中以真挚的语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顶桂冠。这是三顶光荣桂冠,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而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令人错愕的是,先生每每思及桂冠,屡屡坚辞不受。对先生的“纯真”和“执拗”,感佩之余,也让人读出这是委婉的反讽。先生以敬畏之心反讽了沽名钓誉之徒的浅薄与放肆。先生对大师这一称号满怀敬畏,因为大师是术业有专攻的饱学之士,是才高品亦高的耿介之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实生活中,大师、巨匠、泰斗……成了一顶顶廉价的破毡帽。
早在1998年,先生在《关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一文中就指出:在我们国内有一极小部分“学者”,头顶高级职称却述而不作,一篇像样的论文也不写。至于与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则视若路人,有关的中外学术杂志则更是陌生。看了这种现象,我有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难说我是杞人忧天吗? 96岁高龄之时的季羡林先生,在忧患之中慨然提出“三辞”,不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更是对当前的浮夸学风下了一帖清凉剂。品味先生的“三辞”,也许会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20世纪以来,尽管大学作为象牙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不为一己之利所诱惑,不受世俗需求所驱使”的象牙塔精神却历久而弥新,时刻警示着大学谨防功利的陷阱,不要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而应以一种沉稳的心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执著远行。可是,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的车辙,伴随着我国大学的飞速发展洪流,追求真理的道路时常遭遇功利的陷阱。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再次成为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学风问题、衙门化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先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2009年,学术不端问题让大学备受煎熬。
2009年6月28日,笔者在“百度”中输入“大学、剽窃”词条,找到相关网页约722000篇,涉及到大学校长、院士、教授直到学生。一个以“追求真理,培育英才”为己任的大学,陷入学风问题的“恣意蔓延”状态,不但使自身追求真理的信仰不稳,也会动摇社会对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殿堂的信仰。
在今天,环顾我们周围的许多大学,频频提出要“培养”出多少“大师”的指标,要把多少学科提升到国际领先的地位,孰不知“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用行政手段封赠的“大师”也未必是真“大师”,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遵循自身的学术规律。大学及其大学教师在追求“学术”指标的功利陷阱中难以自拔,在无比煎熬中辛苦地挣扎跋涉着。我国的大学,如何才能铺平追求真理的道路呢?与其整日呼唤“大师”的横空出世,不如先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形成学术民主、自由创造的空气。大学学风不正,除了搞坏大学学术风气,阻碍教育水平的提高;搞垮学者队伍,培养庸人懒汉;拖垮大学教育,使其无法立足于世界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这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若任其发展下去,先生有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就不再是感觉而是现实了。
《app时报》 (2009-7-21 B3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