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学里申请精品课程已经成为热门,一门课程如果通过学校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后,即可被授予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大学精品课程的评定有很多不合理、不app之处。因为课程不像某些产品,通过国家质量检查部门的层层检查,如果各种指标符合质量要求,就可以被评为优质产品。课程不是产品,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能随便把一门课程确定为精品课程或者不精品课程。从学生的评价看,所有优质的课程不一定都优质,甚至有些所谓的精品课程,存在着“劣质”的情况。有些没有被确定为优质的课程,反而学生认为上得不错,算得上是学生心目中的精品课程。
首先,一次课优质不等于所有课都优质。一个教师一年并非上一节课,一次课被专家或评委认为是很成功的优质课,但不能保证此人每次上的课都是优质。因为上课的质量高低,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教师上课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认同与否,都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有时候,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本人所左右得了的。
其次,一个人的课程优质不等于所有的人的课都优质。众所周知,在大学里,一门课程并不是由一个人来上,而是由许多教师来承担。在这些上课的教师中,他们的教育素质、教学水平不可能都是高水平的。俗话说: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谁也不能保证这么多教师都能高质量地把每次课都讲得很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再次,一学期的课优质不等于全年的课都优质。退一步说,这个教研室一学期的课都讲得很成功,但谁保证这一学年的课都讲得如此。谁能保证自己上的课堂堂都优质,次次都没有纰漏,那么完美、那么优秀?恐怕哪个人也不敢说这种话,打这种包票。
最后,优质的标准也很难确定,是学校的那些专家教授说了算数,还是学生说了算数,抑或老师自己说了算数,而往往优质课是由学校说了算。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的课程学生一致认为水平较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却不是精品课程。而另一门课程教师讲得虽不好,学生意见很大,但却是精品课程。就好像一种产品一样,优质的反而没有优质的标记,而不优质的甚至劣质的,反而给贴上优质产品的标记。有些学校的精品课程一旦被评上,如同产品的老字号一样,大多是一劳永逸,多年不会改变。
有些学生对精品课程有怀疑,认为有些课程虽然被学校评为精品课程,但名不副实。也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那些非优质课的老师不满意。他们上的课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评为精品课程。他们从内心里感到不公平。因为在不少高校,优质课被评上后,教师在课时酬金发放和职称评定中会得到优惠。
毛泽东说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任何事情都有区别,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不要把话说绝对了,或者说过了头。对大学的课程一样,只凭几个专家到课堂上听几次课,听听领导和任课教师的汇报,看看书面汇报的材料,就把一门课程确定为精品课程,实在是不app,也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课程优质不优质、精品不精品,有最大发言权的是听课的学生,如果大多数学生说这个老师讲的课好,那么这个老师的课就是优质的,就是精品。也就是说,大学的精品课的评定权应该交给学生。
《app时报》 (2009-2-17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