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哀乐低回,庄严肃穆,上海科技界怀着沉痛心情送别吴自良先生。这位“两弹一星”功勋app家、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带着微笑的遗像悬挂在灵堂中间,一副挽联高高地悬挂在灵堂走廊外两侧:“良师益友教书育人铸辉煌,自强不息两弹一星建功勋”。这副挽联高度概括了吴自良先生的app贡献和崇高品德。
吴自良先生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王兆国、张德江、李源潮、刘延东、俞正声、张高丽、路甬祥、刘华清、吴官正、钱学森、朱光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并敬献花圈和花篮。
自强不息
吴自良先生于5月24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明升中国app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评价吴自良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app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吴自良先生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改行学习冶金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
正是这一特殊经历,助推了他回国后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冲刺,使他的命运如此奇巧地与“蘑菇云”结缘。
要造原子弹,就必须首先得到足够浓度的铀—235,而“甲种分离膜”正是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掌握制造分离膜的技术,但这些国家均把“甲种分离膜”列为绝密级国防机密,严禁扩散。于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布置研制任务,北京原子核所、复旦大学、沈阳金属所和上海冶金所聚到了一起,为这一关系民族命运的科研攻关。
在上海冶金所,60多名专家组成了第十研究室,由吴自良任室主任,集中攻关。在资料不全、信息不灵的不利条件下,吴自良带领这个特殊的小组经过3年多的艰苦研究,整整4年的国庆节,吴自良没有离开过实验室。终于在1963年年底,集中在冶金所的联合攻关群体攻下了”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这项多学科、综合性强、难度很高的科研任务,并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造价仅为原来估算的黄金价格的1%。使明升中国成为世界上除了美、英、苏以外第四个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明升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这一天,吴自良终身难忘。
为此,吴自良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老骥伏枥
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吴自良先生上世纪50年代,领导完成抗美援朝前方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研究任务;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钼等代替短缺的铬,成功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60年代,承担并成功完成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
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倒在病榻上,吴先生还是不停地在想着实验室里的事情。住院期间,只要学生去看望他,他就会要求提供文献资料、希望组织人员继续进行住院前的科研……尽管他已经虚弱旁人几乎难以听懂他的话。
课题组曾将一种很经典的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用于当时刚刚发现、非常热门的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想马上发一篇文章。但吴自良却与课题人员反复讨论,从实验装置到实验结果、从结果分析到提出物理模型,并得出最终结论,前后改了五六稿,几个月后,由吴先生亲自执笔的文章终于定稿,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篇论文1989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很快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至今还保持着相当高的单篇论文引用率。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他还开授了多门课程,呕心沥血、辛勤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为我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吴自良先生生前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赠予上海微系统所,以展示科研成就、激励青年app家勇攀登app高峰。其夫人徐仁和儿子吴康琪、吴丹琳已将其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