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研究是学校核心功能的观点已经过时。”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TANTeckKoon认为,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学校应从改变教育观念着手,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
世界上首个研究学生事务的国际性组织——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年会,来自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的110多所大学及学生事务组织、研究机构的专家与会交流。
“社会竞争的加剧,要求学生拥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改变单纯强调学术教育的传统观念,以课堂外的非学术活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各国与会学生事务专家的一大共识。
社会呼唤“全人教育”
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提供了一组数字,经历了大学扩招之后明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2007年达到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23%,明升中国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激烈竞争背景下,优质教育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诉求,但优质教育需要有多渠道的培养措施辅助。因而转变学生工作观念,关注学生人格、科技、人文、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面对国内学校还是将绝大部分力量用于支持学生学术教育、“高分低能”等现象层出不穷的状况,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认为,“学生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全面的生活”,“全人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只会读书不能算是好大学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此前与“90后”新生面对面时,更是直接提出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绝不是简单的考试得高分的能力;二是社会组织的能力,即利用大学的课余时间,尽可能地加入各种学生社团,并在社团中学习制作方案、找到工作重点和难点、获得达成目标的能力;三是融入社会的能力,即毕业生能迅速被社会接纳,而不再是传统中的“书呆子”。
“非学术活动作为学生能力的新增长点,正在成为大学教育的一大趋势。”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事务处处长TAN Teck Koon指出,未来学生事务工作要在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非学术活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国大学向课外“挺进”
“拉二胡的特长,给了我自信,使我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也不甘人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何隽一从小就练习拉二胡,并在学校开设的民乐课上学习;在新加坡,他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服务,“课堂以外的学习,让我在交际、合作、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收获不少。”
新加坡国立大学还通过各国交换生项目,让本国学生到国外学校生活一段时间,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人文、科技、历史等文化,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国立大学,学生宿舍有限,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住校。在考察哪些学生可住校时,学校把是否参加过实践活动纳入考察条件,如果没有相关经历,不论学生成绩多么优秀,学校都不会给住校机会,“这只是鼓励学生积极涉足课外实践的方式之一。”TAN Teck Koon说。而在美国,举办非学术活动锻炼学生早已蔚然成风。佐治亚理工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类似于学生领导力大会、领导力挑战课程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附加值;组织学生前往洪都拉斯治理污水,到厄瓜多尔帮助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分化和平民化则是香港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高校将学生活动学分化,作为毕业要求,使学生志愿者活动更有动力;平民化则表现在高校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多才多艺才会出类拔萃
“多才多艺的学生才会在一个平面竞争的世界里出类拔萃。”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校长Willaiam Schafer教授介绍,学院正着手努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研究能力,“这些让学生有更大的附加值,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事务处Joseph CHAN说,香港高等教育不会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学校和用人单位积极配合,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锻炼自己。
“通过课外组织活动,让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创建主席Luke Wong希望通过学术以外的活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尽管培养学生在非学术方面的能力已开始受到重视,但TAN Teck Koon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很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依旧不重视学生工作,认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最困难的就是改变这些人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他看来,如果学生只关注学术问题,那么他们就少了接触其他知识的机会;高分并不代表一切,“我们必须清楚,未来国际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