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博士毕业的倪凯,满载着“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清华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一等奖”等一大堆荣誉头衔,奔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现在的梦想是“协调好app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关系,踏踏实实地做出实际成果,在实践中推动产学研的结合”。
从小熟悉元器件
倪凯1981年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在科研院所从事仪器研究。因为从小就见惯实验,倪凯打小喜欢机械电子知识,小学时就已经用我国早期的计算机玩游戏,对万用表、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等早就耳熟能详。
1999年,倪凯考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就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该专业涉及光学、机械、电子三大类专业知识,倪凯尽管对电子类相对熟悉,但最初在机械、光学方面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努力攻克这些困难,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倪凯由于成绩优秀获得保研机会。选择专业时,他虽然选择就读本系直博研究生,专业方向却改成了“光学工程”。他想借着读研的机会,把自己另一个专业特长培养一下:“当时读研选择光学,原因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光学本身从科研领域来说也属于我们的科研方向,研究内容也比较前沿。其次,我当时已经学了一些光学的课程,对它也比较感兴趣。最后还有一个考虑是,继续原来的专业学下去当然可以学得很精,但由于不知道将来具体要从事什么行业,还是想进一步接触一些以前不很熟悉的方向。”
导师鼓励他坚持下来
倪凯的导师是我国著名光学专家金国藩院士。他认为,金院士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做学问,还包括做人方面。
在做学问方面,金国藩对学生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的要求都比学校的规定更高,同时经常教导他们,不仅要写文章作理论研究,还要在实际操作中动手搭建实验系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踏踏实实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倪凯说:“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我们这些金老师的弟子都一直非常注意。”
在做人方面,金国藩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严格要求诚实。倪凯说:“金老师本人就是做学问非常严谨、为人也非常诚恳的一个人,他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感情问题。我们实验室有人没有女朋友的,他尽力为我们撮合;有谁分手了,他也会及时过来谈话、安慰。”
倪凯博士一年级时有段时间比较迷茫,因为研究方向不很明朗,研究过程也碰到一些困难。他当时打过一次退堂鼓,跟导师说这个方向可能不太好做,能不能换一个方向做。金国藩鼓励他:“每个博士生刚开始做学问都会碰到困难,这时你一定不能轻言放弃。”
倪凯后来还是坚持了原来的方向,而且确实做出了一些成果。现在博士毕业了,他回头再看,特别感谢导师的指导:“如果我当初换了方向,不知能不能按时毕业,更不知道是否能做出现在的这些成果。”他之后多次劝勉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坚持住,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因为每次放弃,都会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
与人合作才能多出成果
在高校做学问,一般看重论文第一作者,发明专利更难多人共享,因此对团队精神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导致一些学生惯于“单干”而难以合作。正因如此,倪凯深为金国藩研究组“既要求学问好又注重团队合作”的传统而庆幸。
金国藩促进团队合作的措施是,由高年级博士生带一两个硕士生和低年级博士生组成一个小团队,给予每个人相对独立的科研任务,合起来又都围绕一个大的目标,大家在总的目标下各自负责作系统、作实验、作理论预算。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自然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倪凯说:“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开一些或大或小的组内讨论会,比较好的想法或点子,大多是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出来再付诸实施。金老师不断提醒我们不要互相抢成果,也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倪凯博士二年级时也成为一个小组的负责人,带领2名硕士生和1名一年级博士生一起做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方案由他提出来,然后根据方案给小组配备人手,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的身上。他觉得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锻炼:“既要保证这些任务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要保证分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还要给自己留下一些有一定理论深度、研究空间的关键性问题。让我高兴的是,读硕士的师弟师妹也分到一些系统方面的、实验上面的研究内容,都作出了很好的实验结果,发表了不错的文章。”倪凯毕业后,小组里的博士生还在沿着他们当时的方向继续研究。
谈到科研的心得,倪凯特别强调“积累”。他说:“任何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都是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个积累一方面是个人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团队的积累。就个人而言,要保持甘于寂寞、踏实勤奋的科研作风,追求科研质量,做到厚积薄发。就团队而言,必须按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模式不断传承积累,才能发展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就。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没有前人努力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我绝对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因此,我在博士生课题进行到后期时,对课题的后续发展也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并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力争为研究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应该说,这正是我最向往的学术团队模式。”
除在校作科研,倪凯还在校外有一些兼职,主要是和一些公司合作,帮它们编程或是解决电路方面的问题,其中很多工作也都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的。开始工作时,他因为不了解合作对象的工作特点,导致合作并不顺利。经过磨合,后来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慢慢工作就顺利了。
从大学到研究生,倪凯都做过班长和系学生会干部。开始当班长时,他也走过弯路,不会分配工作,很多事情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不仅自己很累,还让人觉得他爱出风头。后来他经过不断与人沟通,自己也不断揣摩,终于学会了如何带领班委分工合作做工作。
倪凯说:“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把周围的人团结起来,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团结别人才能胜过别人。”
积极推销自己
读研期间,倪凯不仅学会了做事,还学到了积极推销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推销你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推销你这个人。因为我本科时是属于闷头做事的人,到研究生阶段,老师要求我们把自己展示出来,让别人认可、喜欢你。这其实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工作的能力。”
金国藩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不断给予学生们接受锻炼的机会。他经常带倪凯出差,让他有意识地与别人交流。倪凯坦言,自己的长项是做事,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还在继续锻炼,但经过持续训练,现在至少比以前强多了。
倪凯对做学问很感兴趣,同时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创造经济价值。“我对学校里面比较了解,特别希望能推动明升界和学术界在某一点上有所交融。”他对未来这样憧憬着。
《app时报》 (2008-10-21 B1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