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谢翊 焦学胜 贾会明 张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8
选择字号:
为流逝的记忆建档
——张焕乔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冰霜历尽心不移——核物理学家张焕乔》 图书封面。

▲张焕乔(右二)与采集小组成员参加新书发布会 。

2024年5月30日,明升中国app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采集小组将采集到的张焕乔的照片、书信、手稿,以及使用过的计算器等在这里展出,反响热烈。6月18日,张焕乔与采集小组成员一起来到明升中国app家博物馆。当我们来到展台,看到摆放在玻璃柜中的相关展品时,不禁想起采集工作这8年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

2016年3月,我们接到北京市科协的电话,了解到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意义深远。2016年4月,我们开启了张焕乔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整理、编研之路,张焕乔院士及家属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在组长焦学胜的组织策划下,谢翊作为项目的档案负责人,带队奔赴北京、重庆、武汉、兰州等地,采集各类资料20余次,最终完成了采集任务。

2018年11月,采集小组将资料移交至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上交资料总数1255件,其中原件877件、非原件378件。经评审组审定,“共采集原件近900件(以书信、手稿、照片、其他等为主体)。共获得数字化资料600余件,史料价值很高。共进行直接访谈6次,间接访谈32人次,覆盖面广泛。数字化、音视频技术指标,资料整理和著录基本规范。资料长编内容丰富,编制规范;年表2.7万字,内容比较丰富。采集工作认真负责,系统性强。已获得资料系统、全面、数量大,史料与展示价值很高”。评审组专家认为:“作为非史学小组,张焕乔采集小组全体成员态度认真、严谨;工作规范、系统;捐赠资料量大且史料价值丰富。”

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个开放式课题,并不会因为验收而结束。采集小组利用工作之余进行结题之后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编研,成效显著。

2023年12月23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冰霜历尽心不移——核物理学家张焕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是采集工作的成果展示,作者是采集小组成员唐洪庆、谢翊、焦学胜。我们将以新书发布会为起点,积极弘扬app家精神。以下是我们的采集历程。

广泛搜索,快速获取相关资料

我们通过互联网搜索、知网、明升中国原子能app研究院档案馆、重庆档案馆、重庆图书馆、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等搜集张焕乔资料。在了解了张焕乔生平事迹之后,接下来就要取得本人及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院士面谈,帮助我们走出史料散佚的困惑,为档案资料的收集打下良好基础。

采集工作面临时间跨度大、收集难度大、与院士相关的人员流动性大且横跨几个单位、有的单位撤销或者更改、时间久远机构变迁繁复、资料分散、所藏不明等问题,查询实在不容易。对于口述访谈,有些访谈对象年事已高,口述访谈过程中记忆有些模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收集的信息分类,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绘制成长路径图,确认时间跨度、采集范围、采集地点、人物交集等。

在全面摸底之后,项目负责人开始制订方案、挑选采集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和时间节点、制订工作计划。我们每季度制订一个工作计划,汇报完成的任务后,确认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组织、策划,有人负责对外联络、访谈,有人负责研究手机版的撰写,等等。张焕乔对采集小组的评价是“少而精”。

凝心聚力,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历史档案产生于手稿、书信、照片、音视频等资料中,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信和影像集包含着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那些影像是一帧帧各自独立的图片,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图片影像的文化外延研究,从中可以窥见更多的历史细节。

张焕乔的资料范围自1933年至2023年,横跨90年。包括毕业证、获奖证书、聘任证书等。照片总计116张。截至2023年10月,采集到的论文总数达到302篇。最早的一篇论文《跃进一号中子晶体谱仪》于1959年发表在《原子能app技术》,第302篇是2023年的Effects of two-particle-two-hole configurations and tensor force on βdecay of magic nuclei,发表在《物理评论C》。

采集到的手机版报道类资料自1994年至今总计54件,其中原件27件。包括在1994年8月的《明升中国核工业报》、1997年12月的《明升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的《app时报》(《明升中国app报》)等报纸上刊发的早期手机版报道。采集到学术评价总计16件,原件13件,涉及何泽慧、胡济民、吴式枢、黄胜年、丁大钊、唐孝威6位院士对“近垒和垒下重离子全熔合裂变的碎片各向异性的异常”工作的评价,该成果获得1999年国家自然app奖三等奖,这些资料目前保存在明升中国app家博物馆。

采集的音视频包括张焕乔回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视频、重庆电视台的宣传视频、在明升中国app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实验的图片及视频等。访谈了院士本人数次,访谈同事、同学、家人、学生多次。采集到的学生档案和人事档案,以及1949年至今的履历材料,包括学员登记表、师生履历表、留苏实习生履历表等,这是院士学术成长的缩影。

深挖细掘,想方设法提质增效

在亲历者讲述的琐碎故事里,往往夹杂着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着宏大的叙事。梁启超在《明升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呼吁重视“口碑史料”的搜集,应当去“采访”“躬亲其役或目睹其事之人”“采访而得其口说”。访谈提纲撰写尤为重要,访谈内容涵盖院士明升m88历程中各个关键时间点,以确保能够全方位、全覆盖地呈现院士充实丰富、阅历深厚的人生经历。访谈围绕“家世背景篇”“学术生涯篇”“科研工作篇”“心得体悟篇”四部分展开。在资料甄别、考证之后,以院士访谈为先,深入细致了解院士本人及人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与重点人物的交集。随后,扩大访谈范围,对提及的重要事件、重点人物展开深度访谈。最终形成实物档案、口述档案、历史事件的相互印证。

从项目一开始,采集小组就设计了视频拍摄方案。第一个拍摄内容是陪同院士重走读书路。从出生地沙坪坝区的村庄、重庆土主小学、巴蜀中学到武汉大学。第二个是拍摄院士在明升中国app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明升中国原子能app研究院做实验的情景。第三个是院士给初中生做科普。第四个是院士拜访他90多岁的高中物理老师董贞熙和武汉大学教授齐民友。第五个是院士拜访他的高中同学。采集小组结合对院士的了解,深度学习了app家人物拍摄,明确了拍摄思路。最终的拍摄效果自然、生动,体现了app家专注、朴实的形象。

采集小组解读了每一封信件。采集到了与兄长、同事、同行、学生、女儿等的往来通信,尤为珍贵的是自1952年开始与家人的通信,以及胡济民、于敏、何泽慧、唐孝威、杨立铭等app大咖的回信,更有瑞典皇家app学会的app家Cecilia Jarlskog等人来信邀请院士就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事宜提建议,以及李政道亲手绘制的明信片,极具史料价值。我们还对38封英文信件进行了中文翻译。

我们对每张照片的每个人物、时间、地点都进行了辨识,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从一张1945年拍摄的小学照片里,我们发现了张焕乔识字的起点。此外,1958年在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师从M.彼伏日涅耳的学习照;1978年在明升中国核物理学会年会——庐山会议上的定格,印证着app的春天来了……透过一张张照片,我们看到张焕乔的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采集到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手稿,包括学习笔记和工作记录、科研工作的原始记录,以及在日本筑波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的工作记录。依据院士手稿,我们与院士面对面详聊,了解手稿的来龙去脉,并撰写摘要,不懂的地方用铅笔标记,请院士核查。此外,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图纸原件,展示的是裂变靶室设计图,其中有手绘的铅笔图和胶片等,极具展示价值。

编研档案,钩沉历史探索前行

资料长编,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接近原始材料的档案。我们以时间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据,按照出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工作单位、交流合作单位等不同人生阶段,将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典型事件串联起来,完成框架搭建和基本内容撰写,再将资料整理、甄别、分类,对史料进行解读与分析,力求真实精彩呈现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

《冰霜历尽心不移——核物理学家张焕乔》这本书从策划、提纲、资料甄别到文字校核,以及与出版社编辑的讨论,均由采集小组负责。该书从定稿到出版,反复推敲、斟酌修改了10多次。最终在2023年12月23日张焕乔院士90岁生日之际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该工作得到了院士的赞扬,采集小组与院士在此过程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app家档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凭证。对老app家学术成长资料的档案进行深入透彻的挖掘,为流逝的记忆建档,意义重大。通过捡拾历史记忆片断,我们发现支撑张焕乔前行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攻克一个又一个实验难关时的惊喜。那些掩藏在实验过程中的小发现、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来自导师和团队的鼓励,都成为他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如今,年已91岁的他,依旧充满活力,专注、谦和,对核物理充满热忱。当我们翻开那一封封褪色的手稿、书信、照片,以及铺满厚厚灰尘的工作记录,似乎聆听到穿越岁月的声音。时光的流逝、尘土的堆积,都掩盖不了app家在攻克难关时绽放的光芒。而每一个再次看到它的人,都会相信,这光芒在历史长河中闪烁,永不消逝。

(本版文章作者为谢翊、焦学胜、贾会明、张凯,本版组稿负责人为张佳静)

《明升中国app报》 (2024-11-08 第4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