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Unsung heroes of the scientific record deserve credit
期刊:
发表时间:2018/11/20
数字识别码: 10.1038/s41467-018-07336-1
原文链接:
微信链接:
论文审稿人对app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自然-通讯》在此正式对他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认可。
近来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越来越受到质疑。虽然同行评议过程被众人奉为确认app发现有效性的试金石,而且毫无疑问研究者本身就是评价他们同行的最佳人选,但是舆论风向渐渐地变了。
图1
虽然坊间关于“Reviewer #3”(注:指特别苛责严厉的审稿人)的传闻甚嚣尘上,但是同行评议能够改善论文质量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同行评议意味着检查、评估论文,最终为论文的发表背书。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个负担在不断加重,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论文被发表出来,而且研究采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分析也越来越复杂。论文的可靠性取决于缜密的同行评议。论文审稿人的无价贡献难道不应该得到公开的认可吗?
有许多人有意打开同行评议的“黑匣子”,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这一走向。从2016年1月开始,《自然-通讯》就开始发表经过作者同意的同行评议手机版。现在,我们60%的作者都选择公开审稿人的意见。让审稿人的意见和论文同时公开有诸多好处,它不仅能够增加app出版的透明度,还能为处于事业发展初期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训练素材。
虽然关于审稿人的手机版是否应该匿名众说纷纭,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给予审稿人应有的认可。这一点无可非议。不幸的是,承担审稿人,更别说做一个称职的、有建设性的审稿人并不是职位晋升或科研资助申请中的关键考量。这些评估的重点几乎完全放在科研产出上,即论文的发表。尽管作为app家,应该承担的职责不应拘泥于此。
图2
《自然》最近也开始了一项小规模试验,让审稿人可以在由其审阅并已发表的论文中署上自己的名字。我们很高兴地宣布,《自然-通讯》也在引进这一做法。从现在开始,审稿人在递交评审意见的时候会被询问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发表的论文上。我们也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评审意见署名后发送给作者。这么做的目的是在发表的论文中承认审稿人的贡献。如果审稿人不愿意署名,那么我们就将以匿名的方式感谢他们所做的贡献。
同行评议应该被颂扬,因为它塑造了app记录。作为审稿人要承担大量的职责,也要付出诸多劳动,但是匿名的同行评议不会给予他们应得的赞赏和声誉。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第三方机构正在寻找方法在遵守期刊保密政策,或者完全不保密的情况下承认审稿人的贡献。《自然-通讯》也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支持这一趋势。
我们正在开展试验,未来一年内会对相关结果以及我们正在运行的透明同行评议计划进行报道。我们也会搜集审稿人自愿提供的人口学统计数据(如性别、附属机构所在国以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评估我们的试验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如需了解更多讯息,欢迎访问相关问答网页(FAQ)。
图3 扫描以下二维码访问相关问答网页(FAQ)
阅读论文全文请访问:
期刊介绍: () i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that publishes high-quality research from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journal represent important advances of significance to specialists within each field.
The 2017 journal metrics for Nature Communications are as follows:
•2-year impact factor: 12.353
•5-year impact factor: 13.691
•Immediacy index: 1.829
•Eigenfactor® score: 0.92656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5.684
•2-year Median: 8
(来源: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