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副教授刘星月关于白垩纪缅甸琥珀脉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在线发表。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昆虫捕食行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app例证。
刘星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堪萨斯大学Michael S. Engel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重庆三峡昆虫博物馆的张巍巍先生及美国加州州立无脊椎动物标本馆Shaun L. Winterton研究员等也参与了部分研究。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app基金优秀青年app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缅甸琥珀形成于距今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因其保存精美且丰富多样的生物内含物,在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刘星月通过对大量缅甸琥珀中脉翅目昆虫的分类研究,发现了一个形态高度特化的物种。经过深入的分类学及比较形态学研究,发现该物种为中生代脉翅目的一个灭绝科——中草蛉科Mesochrysopidae的新属种。研究发现,该物种幼虫足前跗节形态与近缘的草蛉科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与其他具有长足的陆生捕食性节肢动物对比,发现其形态特征与结网型蜘蛛和蚊猎蝽等具有捕食蜘蛛习性的昆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长足和前跗节梳状的爪有助于该物种幼虫紧握蛛丝并在蛛网上爬行。因此,推断该物种可能是蜘蛛的专性捕食者,其特化的形态结构属于这种特殊食性的适应性特征。鉴于其特殊的形态及生物学习性,此新属种被命名为食蛛长足蛉Pedanoptera arachnophila Liu et al., 2016。
刘星月课题组长期从事脉翅总目昆虫的分类学与系统进化研究,在大量经典形态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将形态、分子、化石证据相结合,对广翅目、蛇蛉目、脉翅目等多个类群的系统演化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已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 (Proceeding of Royal Society B)、支序系统学 (Cladistics)、BMC进化生物学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等本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来源:明升中国农业大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