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毒品成瘾机制研究中,发现毒品成瘾过程中的生物学标记。该研究对成瘾的治疗与干预意义重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噬》上。
毒品成瘾性表现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渴求和依赖行为,呈慢性复发性依赖病程。目前,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
为阐明线粒体是否在毒品成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徐林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冯月梅、贾云芳与硕士研究生苏凌燕等从细胞、啮齿类动物模型出发,对海洛因成瘾病人展开研究。
“我们发现海洛因成瘾者的血液、吗啡成瘾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液、吗啡处理的神经细胞株都存在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降低的现象。”苏凌燕说,这种降低由吗啡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引发的自噬所致。
同时,在建立吗啡成瘾的小鼠模型过程中,预先给予低剂量的褪黑素处理,可以阻断吗啡诱导的小鼠运动行为敏感化和痛觉耐受,这与褪黑素拮抗吗啡诱导的海马组织中的自噬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自噬减少,线粒体DNA拷贝数恢复到接近对照个体水平。
研究人员对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6个月的跟踪观察发现,病人血浆中的褪黑素水平相对于开始脱毒时有所升高。同时,病人血液中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在脱毒康复过程中也有所升高,但两者都没有恢复到在正常人群中观察到的水平。
结果提示,线粒体DNA拷贝数降低和血浆褪黑素减少有望作为成瘾过程中的生物学标记。(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张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