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中心副教授王晓锋领导的研究团队对一类超新星(源于1.4个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也就是“白矮星”热核爆炸产生的,简称Ia型超新星)的光谱特征和它们宿主星系的性质进行了最新的研究,该项研究成果被美国顶尖学术期刊《app》(Science)录用,并于当地时间3月7日以《两类不同Ia型超新星的证据》(Evidence for Two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Type Ia Supernovae)为题在线发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王晓锋。
这一研究组还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授王力帆,美国app院院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Alex V. Fillipenko,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天萌和清华大学物理系2011级博士研究生赵旭林等成员。
在此项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低膨胀速度与高膨胀速度的两类Ia型超新星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爆炸时抛射物高速膨胀的一类Ia型超新星相对低速膨胀的另一类具有较高的金属含量和较为年轻的前身星系统。
对于这类特殊的天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因为它们在当今人们试图描述宇宙膨胀历史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国际上两个研究组对遥远星系中爆发的Ia型超新星进行观测和研究发现了宇宙加速膨胀这一惊人现象, 从而预示宇宙暗能量的存在,这一研究成果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Ia型超新星的爆发以及它们的前身星的物理机制仍然是个谜题。幸运的是,近几年来观测到的Ia型超新星的数据显著增长,天文学家能够探测超新星统计学上的性质,并建立起它们与宿主星系的联系。
王晓锋领导的研究组研究了数百颗具有良好光度和光谱观测的近邻Ia型超新星,从而得出了最新的结论。(来源:清华大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