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何纳等 来源:《美国流行病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3-2-26 16:42:42
选择字号:
男同“多性伴”易致艾滋病病毒变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领衔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并深入现场,历经3年多艰辛,对100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者和与之发生性接触的1534名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溯源追踪调查,最终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新机制。
 
新机制揭示,同一对男男性行为者,由于“多性伴”会导致感染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并由于艾滋病病毒具有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的能力而存在“诞生”新的艾滋病病毒品种的风险。该成果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app依据,并已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界的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关注。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指男男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群体,其中除少数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外,绝大多数为通常所称的男同性恋者。1981年发现的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就是男同性恋者,这一群体一直被全球公认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2012年,我国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这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6.7%,在个别大城市,男男性接触传播占新手机版发现的艾滋病病例甚至高达50%以上。
 
何纳课题组通过艰辛工作,成功地绘制出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核心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网络图”和“艾滋病传播链图”,结合基因亚型分析,清晰地阐明了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和分子机制。何纳认为,为防控艾滋病进一步蔓延,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大力度宣传“男男性行为者应进一步减少性伙伴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如进一步扩大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尽早发现传染源,尽早启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者体内艾滋病病毒数,从而达到降低传染性的目的。(来源:新民晚报 施捷 孙国根)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