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出版的《巴西app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发表了由明升中国app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顺兴和导师汪筱林研究员研究确定的梳颌翼龙类的一新属种——邱氏滤齿翼龙(Pterofiltus qiui),种名献给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邱占祥院士。通过对这一新标本的描述和对比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梳颌翼龙类在热河生物群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也为梳颌翼龙类的全球分布和辐射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梳颌翼龙类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翼龙,属于较进步的翼手龙类,它们具有100颗以上的细长弯曲的牙齿,有的甚至多达1000颗。这些牙齿向两侧张开,前端的牙齿同时还向前倾斜,当上下颌合拢时,上下颌的牙齿相扣会形成一个篮子状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其滤食的进食方式有关,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其滤食的效率。
梳颌翼龙类的成员最早发现于德国,1832年Georg Graf描述了第一件梳颌翼龙科的标本,只不过错把它当作了鳄鱼的下颌。两年后,Von Meyer依据其牙齿特征将其命名Gnathosaurus subulatus,这也是梳颌翼龙类颌翼龙属的第一个成员。1852年,Von Meyer又发表并命名了第一个梳颌翼龙属的成员Ctenochasma roemeri,这件标本仅保留了下颌的前段,但很明显具有了梳颌翼龙类的特征。此后,在欧洲的其他地区,亚洲以及南美洲相继发现了梳颌翼龙类的成员。
新发现的滤齿翼龙产于辽西北票张家沟义县组下部的尖山沟层,时代是早白垩世中晚期(125Ma)。这件标本骨骼虽然较为零散,但是头部的骨骼基本保存完整。其具有如下的一些重要特征:上下颌有112颗牙齿;牙齿形态分异;齿列长度超过了头骨长度的一半以上;下颌愈合部分超过下颌长度的一半;愈合部分腹面有一明显的愈合槽。
研究人员依据滤齿翼龙的这些属征,将其与同属疏颌翼龙类的我国发现的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华夏翼龙(Cathayopterus)和格格翼龙(Gegepterus),欧洲的梳颌翼龙(Ctenochasma),颌翼龙(Gnathosaurus)和琵鹭翼龙(Plataleorhynchus),以及南美洲的南方翼龙(Pterodaustro)进行了对比。其中,以华夏翼龙与滤齿翼龙具有许多较为相似的特征,但是在齿列长度和牙齿分异等特征方面存在差别。滤齿翼龙与其他的梳颌翼龙类的成员差别较为明显。到目前为止,在热河生物群发现的梳颌翼龙类已经包括了5个属种,虽然标本数量不多,但却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辽西地区以湖泊森林占主导的陆相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app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等的资助。(来源: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