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是脊椎动物抗病毒免疫系统的关键因子。干扰素家族包括I型、II型和III型干扰素。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I型和III型干扰素的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但它们需要与不同受体的结合,且在基因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I型干扰素基因不含内含子,III型干扰素基因则具有4个内含子。近年来在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中发现的干扰素基因具有与III型干扰素相同的基因结构,但是氨基酸序列和功能方面则类似于I型干扰素。鱼类的干扰素基因是属于I型还是III型干扰素,以及I型和III型干扰素基因在脊椎动物中的分化是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明升中国app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和苏格兰鱼类免疫研究中心邹钧博士的联合指导下,齐志涛博士通过对脊椎动物基因组进行分析,结合基因功能研究,发现两栖动物蟾蜍中同时具有功能性的含有内含子的I型和III型干扰素基因,证实它们在逆转座进化事件以前就已经分化,提出了“逆转座事件发生在脊椎动物由水生转向陆生环境的过渡时期,这一事件造成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I型干扰素基因内含子的丢失”的学术观点。
这一研究成果为全面揭示干扰素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免疫学杂志》(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0, 184: 5038-5046.)(来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