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属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是我国特有的3种金丝猴之一。目前仅分布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长的云岭山脉之中(98º37’-99º41’E),北部最远到西藏芒康(29º20’N),南部限于兰坪和云龙交界的龙马山(26º14’N)。现有15个自然群,约1500只,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因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滇金丝猴的了解非常有限,曾一度被称为“被遗忘的叶猴”。由于受到生境破碎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滇金丝猴种群之间目前已呈现出相互隔离的状态,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对这一物种进行保护,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有必要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野生滇金丝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状况、种群遗传结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动物所李明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对11个滇金丝猴野生种群进行了采样,共采集207个样品;其中203个粪便样品、2个肌肉样品和2个血癍样品。对其提取DNA,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微卫星(Microsatellite)作为分子标记,鉴定了157个个体,并对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进行探讨,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滇金丝猴各线粒体单倍型在分子系统进化上分为明显的两枝(A和B),其中A枝含有26种单倍型,B枝含有4种单倍型。A、B两枝间遗传距离为11.0%,分化时间为1.00-0.70百万年前,很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的影响。通过Tajima’s D、Fu’s Fs和Mismatch检验以及其它种群增长参数检测到A枝在0.16-0.05百万年前发生过种群扩张。目前A枝单倍型分布在整个滇金丝猴栖息地范围中,而B枝单倍型仅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这种单倍型的地理分布格局很可能是A枝扩张的结果。
其它灵长类研究结果相比,滇金丝猴遗传多样性适中,提示滇金丝猴不是一个遗传多样性极低的物种。目前,栖息地的减少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滇金丝猴濒危的主要因素,而非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景观遗传学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滇金丝猴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滇金丝猴适应生境已经被人类活动区隔离为5个大小各异的斑块。在不同斑块中的猴群(group),基因流已经被打断;在同一板块内的猴群,还享有较充分的基因流,构成了亚种群(subpopulation)。不同猴群(group)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而与人类活动区(隔离)的存在呈显著相关,隔离的存在解释了36.23% 的遗传距离(r = 0.51, P = 0.01)。研究揭示整个滇金丝猴种群已分化为5个亚种群,亚种群的分化与末次冰期结束及该地区人类活动开始的时间相吻合。5个亚种群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anagement Unit,MU),进行同步保护,以保护不同的管理单元中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指出了5个对于滇金丝猴猴群基因交流非常关键的生境走廊,建议作为栖息地恢复的优先区域。
上述结果描述出了滇金丝猴种群演化历史的轮廓:1.00-0.70百万年前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导致的地质变化使滇金丝猴种群隔离,独立进化成A、B两枝;此后,由于0.16-0.05百万年前A枝种群的爆发,最初隔离的种群又重新融合;随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衰退,直至今日。相关论文均发表在国际知名分子生态期刊《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上。(来源:明升中国app院动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