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Nathan Smith 期刊:《自然》 发布时间:2008-9-12 10:30:45
银河系最大恒星爆炸属于新类型
 
据美国《每日app》网站报道,近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pp家们表示,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研究观察论证,他们认为银河系最大的恒星海山二星(Eta Carinae)的巨大喷发过程是一个全新的恒星爆炸类型,该类型与此前app家所观察到的恒星爆炸类型都不相同。此外,该类型的恒星爆炸方式要比典型的超新星爆炸威力要微弱得多,该爆炸不会导致恒星的毁灭。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内森·史密斯(Nathan Smith)是该项研究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认为,在1843年银河系中体积最大的船底座海山二星曾经发生过大规模喷发现象,当时海山二星所迸射出的巨大爆破波浪与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波浪极为相似;但是从威力以及能量上来说,海山二星的爆破要稍稍逊色于超新星爆炸。
 
虽然该事件的发生年代是在距今150年以前,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特别留意到。但是内森—史密斯教授却认为海山二星在宇宙观测领域的地位极为重要。他表示这颗恒星1843年时的爆炸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因为在近几年天文工作人员们的天文观测过程中,我们都惊讶的发现在银河系以外的其他几个星系中,竟然有与海山二星爆炸方式极为相似的不同程度恒星喷射现象。而这一切则说明海山二星在1843年的喷射现象绝非偶然,其应该属于一种全新的恒星爆炸类型。史密斯教授表示,“在银河系以外的星系中总是有一类我们所未知的爆炸类型,而我们在此可以确定海山二星就是这些这些爆炸恒星中的一个基本研究原型。据介绍,史密斯教授的团队对海山二星所进行天文观测的地点为美洲国家天文观测站智利观测分站,而其所使用的观测仪器为国际双子星座南8米天文观测仪(Gemini South 8—meter telescope)以及布朗科4米天文望远镜(Blanco 4—meter telescope)。
 
海山二星是目前人类在银河系中所观测的最大恒星,其所处的银河系中的位置为“恒星摇篮地带”,该地带一直以来是许多恒星诞生的地方,其同时还被称为船底座星云,据地球7500光年。海山二星质量为太阳的120—150倍,亮度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海山二星属于亮蓝变星,活动极不稳定,经常会发生特大的爆发,期间甚至其形状也会由圆形变为哑铃型。此外由于多年以前海山二星曾经明亮程度极高,而最终导致了许多云气体以及尘埃的出现,app家们通常将这些气体与尘埃叫做矮星云。据app家们推测,虽然海山二星表面时常刮有凛冽的大风,但是其表面的气体以及尘埃的流动速度与超新星表面气体流动速度比起来确是要缓慢的多,海山二星表面气体的流动速度为每秒钟650千米。此外,app家还认为海山二星表面气体流动的速度虽然比超新星表体气体的流动速度慢许多,但是却要比矮星云尘埃的流动速度快,速度约为其速度的五倍左右。
 
史密斯教授认为,“我们对海山二星的观测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此前的错误认识与判断,在海山二星的爆炸原因分析过程中,我们曾经认为是表层引起的爆炸,然而事实却是爆炸原因来自海山二星的深层内部。此外,像海山二星这样的恒星在接近其明升m88的终点时,会呈周期性的爆炸中不断大量消耗掉自己的质量;而反观超新星则不会这样,它在爆炸过程中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最终形成一大块黑洞。” 虽然海山二星这样的爆炸威力要远远小于超新星爆炸所带来的威慑,但是海山二星的爆炸过程却可以产生出与超新星爆炸形成的极为类似的辐射波纹,因此此前海山二星爆炸与超新星爆炸曾经不断被app家们所混淆,海山二星爆炸也经常被app家们戏称为超新星的“冒名顶替者”。据app家们介绍,海山二星爆炸研究可以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宇宙加速膨胀以及其他重要的宇宙现象。史密斯教授表示,“海山二星这样的爆炸方式应当是其死亡之前,表层释放氢元素的主要方式之一。要知道每过一千年,海山二星都可以释放出质量约为10倍于太阳的氢气,那将是一个极为浩瀚的工程;此外,宇宙观测人员在观测海山二星的过程中发现,海山二星仿佛在不断的增加自身的体表亮度,但同时又没有达到像超新星一样的亮度。我们至今也没有完全理解,海山二星经过了如此长时期的燃烧发亮过程,然而自己最终却没有毁灭。”
 
与此同时,app家们目前断定,海山二星以及其他明亮发光蓝色恒星都正在慢慢走向消亡,它们已经将其内核中的大部分氢气燃烧转为了氦气。如果海山二星最终在这样的状态下爆炸结束自己的“明升m88”,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它就会与超新星爆炸有着太多的差异。“海山二星的研究过程可以作为普通超大恒星在即将走完明升m88旅程前“垂死斗争”的一个理论模型;此外,目前对于app家们来说,海山二星的研究充满了挑战与悬念,因为它或许将是人类揭秘宇宙悬疑的又一个新的起点。据介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人员所得到的这个最新研究结果将被发表在9月1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中。(来源:搜狐app 尚力)
 
(《自然》(Nature),455, 201-203 (11 September 2008) ,Nathan Smith)
 
更多阅读(英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