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樊秀娣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4/7/30 7:25:58
选择字号:
“设摊”招生:被出卖的教育尊严

 

反方

■樊秀娣

对于高校为争抢高考高分生源而每年到全国各地“设摊”招生的做法,高校领域的意见基本一致——此事得不偿失,应该立即叫停。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高校每年派出人员的规模以及深入“要塞”的程度仍有增无减。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招生工作本该大显身手的当下,高校为何如此执着于这种逆科技、高耗能、差效果的做法?这类高校招生问题值得一探究竟。

“设摊”招生弊处多多

纵观高校“设摊”招生中的不良行为及后果,将其称为“堕落”并不为过。

首先,打乱教育秩序。高考招生季正是师生最忙碌的期末阶段。此时,派出大量教职员(包括研究生)势必打乱正常工作节奏,甚至使得毕业班师生要拍张“全家福”毕业照都凑不齐人。同时,外出招生的人员有时一天也见不到几个咨询者,一样无聊或烦躁。

其次,挥霍教育经费。高校这样派人四处“设摊”,开销巨大不言而喻。更可悲的是,高校到指定地点“设摊”招生,有时还要向当地中介机构交纳“摊位费”,这些钱都是国家的。

最后,出卖教育尊严。一些高校招生人员为了吸引高分考生,往往明里暗里抬高己校、贬低他校,甚至私下“拆台”。有的高校招生人员向高分考生许诺不合理奖励,导致高分考生攀比各学校的“出资”金额。这种刻意迎合或讨好高分考生及家长的行为并非出于对人才的喜爱,而仅仅出于对“分数”的依赖。

总之,高校为招高分考生而不惜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与教育工作目的背道而驰。

高校“折腰”也有隐情

在全社会对高校高考招生录取分数过于敏感的大背景下,将“板子”全部打在高校身上也并不合适。事实上,高校并非不知道派人“设摊”招生已无实质性效果,也明白考分相差若干的考生,其学力并无实质性差异,但它们只得这样做。

其一,上级管理部门看重指标数据,高校及其专业的招生录取分数往往会影响上级部门对高校及其专业的看法,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获得上级投入的多少,对高校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此一来,高校自然对高考招生录取分数“锱铢必较”。

其二,社会商业机构出于营销目的,刻意渲染高考招生录取分数,它们靠编制名不副实的排行榜或错误解读相关分数来保持需求量和“热度”。有的排名机构故意把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名说成是生源质量、办学水平,甚至学校声誉排行榜,这纯属误导。有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人员还把高校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的上下波动看作是该专业未来就业的标志,十分荒唐。

其三,学生和家长对于高校及专业的认知往往流于表面,他们不愿意自己探寻答案,更愿意接受现成的数据或解释。事实上,高校专业的水平和就业前景如何,从学校网站查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任课老师情况更接近事实,但不少考生及家长却更相信排行榜数据或商业机构人员的夸夸其谈。有时,高校依靠频繁更换专业名称吸引考生,其效果竟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好得多。

总之,在社会各方对待教育普遍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的环境里,高校为招生录取分数“折腰”也是不得已。

摆脱桎梏应多措并举

要让高校摆脱“分数”桎梏,规范招生,需要管理部门拿出对策。

第一,制定有力政策,确保正确招生方向。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高校“要逐步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的数量,进一步拓展线上咨询服务渠道”。虽然这是近5年来连续第二年提出该要求,但此种政策力度还不足以让高校退出招生“互掐”。

这是因为此处存在一个“剧场效应”,即电影院里只要前排的人站立起来,后排的人为了不挡住视线,也会纷纷站立起来。因此,只要有一所高校还在“设摊”抢高分生源,其他高校必会加入,没有一所高校敢轻言退出。事实上,高校强烈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协调高校达成共识,停止无意义的招生竞争。

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不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或只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分数段的做法,从源头上堵住一些人在高校招生录取分数上“花样翻新”。

第二,提倡名校带头打破“掐尖”招生荣耀。此处的“名校”,泛指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它们大多数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设摊”招生问题主要出在名校上,因为只有它们才有这样的财力和资源,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然而讽刺的是,名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纳税人的钱本该分分精打细算,但不少名校不以为羞耻,反以为荣耀。

事实上,名校总体上不缺生源,它们单纯冲着高分考生“你争我夺”,其背后推手就是“唯分数”论。“掐尖”损害的不仅是名校的体面,更是教育的价值。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如发现严重违规问题,要及时发出警告,对问题严重的高校可适当减少国家拨款。

第三,鼓励特色发展,提供多元招生支撑。高校招生工作的本意在于招到匹配的生源,考生高考分数的高低与其选择何种高校并无必然联系。今年的招生季,某些师范院校、警察院校、职业院校受到高分考生的青睐,这是一个好现象。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虽然强调高校特色发展,但分类评价的结果往往异化为分层评价,综合型、研究型高校的排名总是在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院校之上。这也是致使考生按分数选择“名校”的重要原因。

只有各类高校都办出水平和特色,各类型知名大学越来越多,多元人才观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学生也才更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智能差异等特质理性选择高校。如此,学生多元择校、高校多元招生的局面就会形成。

第四,加强舆论导向,推广线上招生模式。高校与其抱怨公众看问题流于形式、盲目跟风,不如主动澄清问题,引领文化。客观上,高校通过线上招生平台宣传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解答学生及家长的具体问题,这种招生模式既方便高校专职人员快速、准确解答问题,也方便学生及家长随时反馈或及时得到反馈。

无疑,线上招生是一种便捷、经济和高效的招生模式,但其价值更在于通过这种模式树立高校形象、展现高校魅力,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学生认同、尊重学生理性选择,实现学校、学生和国家的“共赢”。对于这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表彰和推广。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