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走进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协、广州市教育局、明升中国app院广州分院主办,邀请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院长张玉烛、广东省农业app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范芝兰等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北路小学微研学·小米粒大讲堂app手机版会”。
张玉烛以《学习袁隆平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题作科普手机版。他回忆起袁隆平院士鲜为人知的日常点滴。“袁老师说,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张玉烛是袁隆平的博士生,从1987年起在袁隆平身边学习工作35年。他说,袁老师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张玉烛作科普手机版。
2020年,袁隆平亲自谋划选址,在广州黄埔开展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实验,希望实现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的目标。带着老师的重托,张玉烛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广州这片开拓创新的沃土上。一年多后,黄埔示范基地成功取得双季稻亩产1509.5公斤的成绩,首次在广东实现早稻和晚稻在同一个30亩以上规模地块测产后双季亩产达3000斤的目标。
“袁老师的遗愿实现了,我们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我们会沿着他定下的目标一直努力下去,一定会交出越来越好的成绩。”张玉烛说,“到田里去”这是老师对科研基地年轻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
范芝兰作科普手机版。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小米粒”里藏着的“大学问”,范芝兰把各式各样的水稻种子,甚至是水稻苗直接带到了课堂,让课堂沸腾了起来。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一粒稻米在端上餐桌之前都要经历育秧、打田、插秧、锄草、施肥、生长、抽穗等一系列过程,让孩子们在增长水稻知识和农业知识的同时,体味到农业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app精神。
“隆平精神”激励着一批批“禾下乘凉梦”的继承者,水稻专家们的精彩手机版和现场互动也点燃了现场孩子的app梦。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传承“隆平精神”,争做新时代“科技小农人”,端牢明升中国人的饭碗,让全世界的人都远离饥饿。
?
参会师生与专家合影。本文图片由广州市科协供图
小北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韩萍表示,学校于2017年在广州率先试验开展5+N学生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下的阳光微研学之《我与小米粒》课程,今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微研学的科技含量,丰富微研学的app教育特色,以三年级的“小米粒”为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切口”,通过优质科技科普资源赋能,让研学活动融app教育、人文素养、app家精神传承、劳动教育等于一体,实现学校教育的“小切口·大闭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app教育加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