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李思辉,朱汉斌,廖洋,王昊昊,韩扬眉,叶满山,戚金葆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4/2/19 7:30:20
选择字号:
龙年上班第一天,app家们在干啥

 

编者按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九,甲辰龙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明升中国app报》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派出六路记者“探班”部分院士专家,记录他们的所做、所思。

胡敦欣:深入研究海洋app,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app家名片:胡敦欣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地点:青岛·山东省青岛市函谷关路7号

青岛汇泉湾畔,大红灯笼在春风中微微摇摆。

正月初九早上8点,88岁的明升中国app院院士胡敦欣早早开始了一天的阅读和思考。

上午9点,明升中国app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骨干一行登门拜访,并带来好消息:国家自然app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项目的海上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本航次,研究团队完成了4条断面、96个定点站位观测,共计280余项作业内容,维护并优化了近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成功构建的深海app观测网。

胡敦欣欣慰地点头赞许,脸上笑出了一朵花儿。

西太平洋邻近我国,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安全和气候变化预测至关重要。30多年来,胡敦欣团队在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化规律、暖池的热盐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次表层涡旋的垂直结构与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丰富了对西太平洋环流多尺度变化的认识。

“研究过程中不断遇到亟待解决的app问题。比如,西太平洋次表层涡旋的质量、热量、盐分输运作用如何,次表层涡旋撞击西边界流过程中三维流场和水文场怎样变化以及涡旋如何耗散,西太平洋复杂的涡流相互作用过程如何调控暖池的变异。”胡敦欣告诉《明升中国app报》,“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深入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物质能量输运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app意义,这也是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

胡敦欣告诉记者,2024年,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推进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的发展,并依托该平台在西太平洋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观测;结合已有的潜浮标观测、水文观测、遥感观测以及逐渐成熟的移动平台观测,综合利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西太平洋次表层涡旋与西边界流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物质能量输运效应与气候效应。

刘维民:倾注更多心血培养未来的润滑领域骨干

app家名片:刘维民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兰州明升手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地点:兰州·明升中国app院兰州明升手机物理研究所

春节假期刚过,兰州的大街小巷,依然弥漫着节日的气息。在明升中国app院兰州明升手机物理研究所的大院里,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刘维民和团队成员一大早就投入到新一年的科研工作中。

《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走进刘维民的办公室,只见他正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新一年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制订新一年的科研工作计划。

刘维民曾担任“神舟七号飞船固体润滑材料空间环境实验”项目及科技部润滑材料领域两个“973”项目首席app家;主持了国家自然app基金委“空间润滑材料与技术”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润滑材料基因工程计划等重要研究项目,为我国的航天、航空、高技术装备等研发了数十种润滑材料或技术,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每一次的科研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刘维民告诉《明升中国app报》,新的一年里,他将倾注更多心血,指导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科技工作者。他相信这些年轻成员将成为未来的科研骨干。

润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无处不在的摩擦使润滑成为永恒的研究课题。刘维民介绍,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润滑技术和材料在航天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但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润滑剂、润滑脂等核心材料及其相关设计理论、制备技术、应用技术等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的一年您有哪些科研计划?”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维民爽朗一笑:“还是干老本行。”

他为自己及团队成员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包括航空滑动轴承国产化、航天与核技术领域固体润滑材料研发、合成润滑材料中试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课题,我们责无旁贷!”刘维民说。

张立群:突破一批制约明升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app家名片:张立群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采访地点:深圳·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场

此刻,南粤大地千枝吐翠,万木竞秀。

正月初九,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各界别的代表围绕广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智慧力量,共商发展大计。

“华南理工大学将以改革的办法推改革、以开放的胸怀促开放、以创新的思维抓创新,锚定世界一流目标,加快挺进全球百强!”2月18日,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受邀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

张立群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发挥“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优势,组建36个创新班,打造“书院制”“双师制”“AI+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发挥高水平工科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以29个国家级、240个部省级平台为依托,布局基础研究,在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脑app与类脑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同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湾区模式”,近5年来超1000项专利实现转化,大约八成落地广东。

谈及开年的科研计划,张立群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里,他将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一道,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加强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谋篇布局,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制约明升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欧阳钟灿:突破新型显示领域共性关键技术

app家名片:欧阳钟灿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地点:北京·明升中国app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走进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欧阳钟灿的办公室,一本新近出版的《“工程诺贝尔奖”——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摆在办公桌的中间。这是明升中国app院院士郑晓静等人受2012年欧阳钟灿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场手机版的启发,历经10余年完成的一本著作。

“当前形势下,瞄准国家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非常重要。”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78岁的欧阳钟灿拿起书反复向记者强调,“希望科研人员从工程实际出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欧阳钟灿从事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过去数十年,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关注并推动我国显示行业的发展。

2008年,欧阳钟灿第一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一场手机版让他印象深刻。“国家派代表到韩国三星集团参观,发现全世界的电视屏幕都来自这里。明升中国为什么不行?说得我脸都红了。”

从那时开始,欧阳钟灿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显示科研和明升上。他每年都提交关于发展我国显示技术的提案。2013年,他提出“将新型显示技术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得到国家重视;2017年,他提出尽快部署4K/8K电视广播的提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显示明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彻底摆脱‘少屏’之痛,成长为电子信息明升的长板领域。”欧阳钟灿欣慰地表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球显示明升第一阵营,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明升规模持续位居世界第一。据有关研究单位估计,2023年,世界显示面板明升营收约2000亿美元,增长率约为-10%,而明升中国大陆显示面板明升营收约1000亿美元,增长率约为4%。

在欧阳钟灿看来,时代的进步主要靠创造。我国新型显示明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跃升为“显示大国”,与显示领域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相关。

“技术驱动的app研究,一定要与企业和明升密切关联。”欧阳钟灿说,他有一个微信群,里面有app家、企业家,群里随时沟通显示科研和明升的最新进展。

“从2023年开始,我国的显示技术已经出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迹象。尽管我们成就卓著,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谈及新年计划,欧阳钟灿希望与广大青年人一道,瞄准新型显示领域的问题、难题,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印遇龙:让更多研究成果在国外落地开花

app家名片:印遇龙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采访地点:长沙·明升中国app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踢下脚撑,停好自行车,他顺手理了理冲锋衣,朝办公室走去。

这个常年骑自行车上班、爱穿运动鞋的人,是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app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印遇龙的工作安排没有周末的概念。春节假期后第一天,他一早就到单位工作。即使不在研究所,他也常常“网络上班”“线上工作”。

在摆满各种资料的办公室里,印遇龙拿起一张获奖公示通知,向《明升中国app报》记者介绍:“仔猪营养性腹泻相关研究是团队2023年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解析了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机制,形成相关技术和解决仔猪腹泻问题的产品,已经在一些养猪场和饲料厂推广,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印遇龙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40多年来,他和团队研制的多项技术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的难题,打破了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他的生活里似乎只有“养猪”这一件事,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名“猪倌”。

采访期间,印遇龙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他告诉记者,过年之前,他和团队联合岳麓山实验室、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单位和相关猪业企业,开了一个仔猪营养腹泻研究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工作会议。

“我们和相关单位不断探讨科技成果‘走出去’的一些细节。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养猪场和饲料厂得到进一步验证后,我们将积极推进研究成果在国外落地开花,这将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印遇龙说。

印遇龙介绍,其研究团队承担了“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氨基酸动态营养配方研究等,过去几年,团队在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024年,我们将不断寻求科技创新突破,着力在前述研究项目的落地转化上下功夫,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表示。

傅廷栋:让更多盐碱地开出金色油菜花

app家名片:傅廷栋 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采访地点:武汉·华农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

“走,咱们下田去看!”86岁的傅廷栋戴上帽子,领着记者直奔试验田。

迎着早春的寒风,绕到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楼北面,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山坡和水塘。眼下正值春寒,田野里略显萧瑟。倒是那一簇簇油菜,长出大约一二十厘米,色泽油绿,惹人欢喜。

“油菜是耐寒作物,再过两个月,就该开花了。”傅廷栋说。

过去半个多世纪,傅廷栋都在和油菜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植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为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6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研究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油菜院士”。

最近10年,傅廷栋把更多精力放在耐盐碱地油菜研究上。盐碱地治理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至关重要。基于多年的科研实践,傅廷栋想利用油菜耐盐碱的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途径。

蹲在一株油菜前,傅廷栋告诉《明升中国app报》:“以前,我们知道油菜耐寒、抗盐碱,但不知道抗盐碱性能这么好。”2005年,傅廷栋团队在江苏长江口地区考察,发现那里的上万亩盐碱滩涂地非常适合秋天种植油菜。2007年,他们在此地试种300亩“华油杂7号”。2008年夏季,油菜籽亩产超过130公斤——彼时全国的平均产量不足120公斤,而相邻地块试种的小麦几乎绝收。

从那以后,他的团队组织一批博士生、硕士生进行抗盐碱油菜资源筛选、品种选育及相关基础研究。由他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组织全国15个科研单位在西北、东北及南方沿海耐盐碱区布置几十个示范点,累计试种超过50万亩耐盐碱油菜品种。这些品种耐盐碱表现突出,如在盐浓度达0.6%~1.0%的浙江苍南滩涂仍能正常生长。

“除了产菜籽,在寒冷的北方一熟区,小麦等早熟作物7月收获之后到10月寒冬来临之前,可复种一季耐盐碱油菜,10月收获青饲料,每亩产量3至5吨,而且营养价值很高;也可通过将耐盐碱油菜翻耕作绿肥等方法,有效增加盐碱土中的有机质,降低耕作层的盐碱浓度,从而改良土壤。”傅廷栋说。

谈及开年计划,傅廷栋告诉《明升中国app报》:“今年我准备到新疆盐碱地进一步扩大试验。我希望带领团队的同志们,同其他地区的同行一道,让更多盐碱地开出金色油菜花,为改良盐碱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阵微风吹过,几株早开的油菜花散发出淡淡香气,那是春天的味道、大地的气息。

(本文由本报记者李思辉、朱汉斌、廖洋、王昊昊、韩扬眉,见习记者叶满山、戚金葆采写)

《明升中国app报》 (2024-02-19 第1版 明升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