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来源:明升中国科协网 发布时间:2024/9/9 13:47:12
选择字号:
《明升中国app院院刊》:高端科技智库的“领跑者” |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编者按: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驱动器,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

2019年8月,明升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升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5年来,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学术水平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期刊发展生态明显改善,明升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升。

2024年,明升中国科协将实施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工程,为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提供坚实保障。

《明升中国app院院刊》:高端科技智库的“领跑者”|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谈及明升中国的app思想库,无论是研究其历史沿革及发展脉络,还是探讨学术质量、品牌建设、传播效能和影响力,都无法绕开《明升中国app院院刊》(以下简称《院刊》)。它已成为我国战略决策领域的一面旗帜和高端科技智库媒体的“领跑者”。

《院刊》是由明升中国app院主管、主办的科技智库类中文期刊。在如何做好国家app思想库核心媒体、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院刊》用近20年时间书写了一份答卷。

“从零到一”的跨越

20世纪80年代,关于建制化的科研机构如何发展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基于此,明升中国app院于1986年创办了《院刊》。《院刊》定位于机关刊,主要刊登本院发布的相关手机版文章。

那一时期《院刊》的主要功能是为明升中国app院争生存、求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条路走到了十字路口。

2005年,明升中国app院在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启动之际,提出了建设国家app思想库的战略目标。《院刊》抓住契机,经过大量调研,主动将《院刊》的发展嵌入时代需求,定位转变为“国家app思想库核心媒体”。

“在这之前,我国还没有智库期刊,新定位对于《院刊》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院刊》执行主编杨柳春介绍。

那时在国内,连“智库”都很少被提及,更别说“智库期刊”了。智库期刊的主要作用是将战略app家的研究、思考传播出去。杨柳春记得一位领导说过,对于战略而言,战略app家就是“指兔子”的人,而我们这些实操的人就是“打兔子”的人。因此《院刊》一直围绕国家战略、明升中国app院的战略部署,不断“找兔子”,持续改革,创新模式。

转型初期,《院刊》遇到多重困难,既缺乏充足的稿源,也没有明确的内容形式定位。《院刊》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全院办刊”的模式:明升中国app院在编委会、办刊人员、办刊经费等方面为《院刊》提供支持,以全面提升《院刊》的办刊能力。历任主编的切实贡献、编委的大力支持、团结向上的编辑团队都为《院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前,《院刊》主编通常由明升中国app院党组书记担任,从2017年2月第六届编委会成立开始,明升中国app院院长党组书记担任主编,足见对《院刊》的重视和支持。”杨柳春说。这些支持绝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切实为期刊发展作出贡献。

例如,第六届编委会主编、明升中国app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院刊》撰写卷首语、序言、文章,参加相关活动;第七届编委会主编、明升中国app院院长侯建国院士撰写了《积极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强基层党建 促科技扶贫》等文。

编委们是《院刊》的坚强后盾。有的编委尤为严格认真,高水准的审稿意见提升了文章的政策性和影响力;有的编委为《院刊》的媒体融合拓展出谋划策,使其快速建立了媒体传播矩阵;有的编委在帮助《院刊》策划、审稿的同时,还向编委会推荐高层次的编委……

杨柳春表示,编委整体层次高、覆盖面较广,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要求基本一致,在内容选题及办刊方向指导上极大加强了《院刊》的力量。“正是有了编委会强有力的支持,才形成了《院刊》发展的良好生态。”

致力“思想产品”

转型前的《院刊》在刊登系列文章时,经常出现一篇文章在第一期发表、另外一篇或许在第六期发表的情况。文章发表间隔时间过长,对于读者来说是割裂的。“后来我们想,如果根据一个主题来约稿,宣传效果会不会更好?”杨柳春回忆说。

2009年,“物联网”成为热点,学界和社会对此十分关注。于是《院刊》编辑部抓住这个机会,以“后IP时代与物联网”为主题组织了专题。2010年,该专题作为第一期推出,获得热烈反响,在专题基础上上报的内容还得到决策层的关注。慢慢地,结构化的专题、专刊组织形式成为《院刊》的特色。

杨柳春表示,内容是期刊的灵魂,选题策划就是内容的“编剧”和“导演”。围绕国家战略、明升中国app院战略部署以及app界的共同关切,《院刊》策划了一系列重大选题,以此体现“国家使命,app担当”的价值理念。

围绕“四个面向”,《院刊》策划了“融合app与开放数据”“明升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大国重器——明升中国app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等专题、专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明升中国app院建院70周年之际,《院刊》以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出版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内容为基础,出版了《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战略与思考》一书,献礼建国、建院70周年,彰显了《院刊》作为智库媒体的策划和传播能力。

2020年《院刊》卷首语中这样写道:“近年来,我们策划出版重大选题近百个,广泛覆盖了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专刊基本都是由我国该领域的领衔app家或院士指导推进,从学科发展战略、app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科技界和国家相关决策者及相关部委、部门的好评,在国内科技智库期刊领域处于‘领跑’。”

在将一个个专题、专刊呈现出来的背后,是《院刊》编辑部倡导的“研究型编辑、学习型组织、创造型劳动”。

“《院刊》是智库期刊,我们希望《院刊》的‘思想产品’能影响决策、引领公众,因此选题的政策性非常强。”杨柳春说,比如在国家出台某一战略后,编辑部会专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发现科技支撑或驱动战略实施的方式,这就是《院刊》的选题源。借此,编辑养成了手机版敏锐性,以及分析国家方针政策的习惯。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成为飞转的《院刊》的“结构件”,释放更大潜能和活力,才成就了今天的《院刊》。正如主编评价的那样,这是一支“想干事、能干事,能把事干好的团队”。

拥抱新媒体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院刊》担当起了“国家app思想库核心媒体”的责任。而随着互联网以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杨柳春介绍,基于对学术出版形态和app传播趋势的研判,《院刊》积极拥抱新媒体,于2014年布局媒体矩阵。

2015年1月1日,“明升中国app院院刊”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目前粉丝数超过10万人,成为科技期刊公众号“大号”。与此同时,根据目标受众群体不同的需求,《院刊》针对3个圈层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媒体传播矩阵。

“针对内圈层,提高决策影响力;针对中圈层,提高学术影响力;针对外圈层,提高社会影响力。”杨柳春说,目前《院刊》每期推送近48万份邮件。通过面向3个圈层的精准传播和广泛传播,《院刊》的读者范围扩大,影响力在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

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扩展了《院刊》的“朋友圈”。根据不同主题,联合不同部门和地方政府,由明升中国app院主办、《院刊》承办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搭建了各领域交流对话的平台;《院刊》与新华网联合推出“国策论坛”线上访谈视频栏目,与明升中国互联网手机版中心联合推出《闳议》访谈节目,开通《院刊》“学习强国”号,推动app传播的创新探索……

“在与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传播为要、团队为本。只有这3个维度同时发力,才能打造新型智库类学术期刊。”杨柳春表示。

自 2019年12月入选“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以来,在该计划的支持下,《院刊》开始探索国际化传播方式,效果显著。

与爱思唯尔合作的《院刊》英文官网上线以来,来自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机构共下载了《院刊》8万多篇次文章。《院刊》成功进入Scopus数据库,并与明升中国知网合作进行双语推广,总下载量、篇均下载量均为明升中国知网合作科技类期刊第一名。

借鉴《自然》《app》的媒体传播模式,《院刊》将文章改写为app手机版故事,借助明升中国网的海外传播平台及渠道,使单篇内容覆盖2亿人次。其间推出的“智库app与工程”访谈节目获得300多家境内外媒体的转载。

杨柳春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卓越计划”对中文刊物给予更多支持,《院刊》也将在“卓越计划”的“大家庭”里不断深耕,继续提升期刊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