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来源:明升中国科协网 发布时间:2024/9/25 11:16:35
选择字号:
打开中学生探索未知的门

 

编者按

明升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已经走入第11个年头。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学生英才计划”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9000多名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近平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明升中国科协网推出系列文章和短视频,聚焦“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生动实践,记录高校学科师资科研优势资源集中转化为大学和中学协同育人平台、以开放融合思维激发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2019年,就读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的王子瑞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进入中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艳平课题组,正式接触科研工作。

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源于王子瑞对探索未知的兴趣。“小时候的我喜欢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结合起来玩耍,比如收纳小物件时,我把橡皮筋绑在金属茶叶盒上做成简易的小吉他,弹得不亦乐乎。我喜欢尝试新鲜的事情,解决未知的问题,或者用奇特的方式去做相同的事情。”

如今,这份兴趣因“中学生英才计划”转变为对app的探索。今年9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元荣誉学院学习的王子瑞,即将在新学年开启硕博连读的人生新阶段。他对未知的追求也随着学习的加深而变得更为具象。

作为王子瑞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刘艳平对王子瑞的好学与求知依然留有深刻的印象;王子瑞也称刘艳平帮他扣好了app研究的“第一粒扣子”。

相约爱晚亭

中学生做科研先从哪一步开始,或者说如何帮助他们扣好科研的“第一粒扣子”,刘艳平有自己的“绝招”。

对他来说,从众多报名的优秀学生中挑选出适合做科研的好苗子是第一步。“我期待勤奋、具备强烈好奇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特别是那些渴望做科研的学生。”刘艳平表示。因此,在笔试之后的面试环节中,他往往会询问学生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原因。如果学生对科研兴趣不高,仅因为父母的要求或其他功利目的,会被刘艳平委婉拒绝。“有些家长以为‘中学生英才计划’与高考挂钩,但实际上‘中学生英才计划’更侧重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对高考成绩的提高没有太大影响。我欣赏那些因为对科研感兴趣而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他们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更长远的人生。”

接下来,需要让中学生尽快熟悉课题组的氛围。刘艳平首选“团建”。每年新生加入,他都会带领课题组成员攀登岳麓山,相约爱晚亭。“这已经成为我们课题组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刘艳平笑称。除了爱晚亭外,刘艳平还会组织学生攀登武功山。他认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攀登中,“英才计划”的学生们会迅速加深对每位课题组成员的了解,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寻找兴趣点

进入课题组后,刘艳平会经常邀请“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们参与组会,“这样他们可以了解到师哥师姐们的学术进展”。在组会讨论过程中,大家的头脑风暴往往会产生明升手机反应,一个不经意间的小细节或者一篇新颖的论文就能够激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兴趣,帮助他们找到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王子瑞与同批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的鲁静萱就是用这个方法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一次组会上,课题组的一位博士生谈到当时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的曹原在《自然》 (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开拓性的论文——在按照特定角度(“魔角”)堆叠的双层石墨烯纳米材料中发现了超导现象。超导,恰是王子瑞与鲁静萱感兴趣的方向。于是,两人以此为研究方向开始“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科研工作。

2019年,王子瑞以《WSe2-WS2垂直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为题撰写论文。同年,在北京app中心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物理论坛上,他因为答辩成绩优异,荣获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物理学科优秀学员。

刘艳平对待每一批“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项目和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实质参与app研究,帮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每次学生完成当天实验后,我都会与他们直接交流,问他们两个问题——今天有什么收获?下次有什么计划?”刘艳平解释说,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自己今天的实验进行总结。比如,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新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究?实验方法的调整有哪些可取之处,值得保持?实验中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刘艳平更关注他们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而不仅仅只是“做完了”。

有一位加入刘艳平课题组的学生,曾对二维材料充满好奇,但并不确定这是否是他的研究方向。在刘艳平的指导下,这名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此后在该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和热情。

“让学生体验科研过程,激发他们的app兴趣,从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对下一次实验进行思考和自主规划。”刘艳平直言,“我认为,这才是‘中学生英才计划’最大的意义。”不仅如此,“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还有来自高中课程方面的压力,他们能够前来实验室进行实验,时间是相当宝贵的。指导他们做好规划,既能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在实验室的时光,又能让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得他们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有条理。

结合学与做

“我认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遇。”王子瑞表示。对他来说,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相比,“中学生英才计划”更倾向于培养“即时化”的知识学习和迁移能力,“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毕竟知识是海量的、信息是无穷的,我们很难做到准备好了再做。”王子瑞说。

正因如此,王子瑞认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学生的app观和方法论,而非成果产出。毕竟高中生的理论知识相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存在差距,很难通过一年的科研工作就产出成果。因此专注于体验科研过程,摒弃“成果化思维”,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刘艳平课题组,王子瑞就通过积极与导师和课题组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了解科研思维、培养科研习惯、学习科研工具,提升了app研究的“软实力”。他至今仍记得,在准备明升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冬令营答辩时,课题组的指导教师和师兄师姐与他一起修改论文和PPT直到深夜。“他们重新审查每一个实验结果,反复斟酌每一个论述措辞,认真绘制每一张示意图。第二天,刘老师还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和课题组的研究生,听我试讲。可以想象一下,我一个高中生被一群硕士和博士围住,来阐述自己的工作与想法,该是何等地需要勇气。这些事情让我记忆犹新,而他们在其中展现出的对待app成果的严谨态度,让当时还是‘科研小白’的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我现在每每回想起来,依然感激。”

“科研工作就是在摸索中前进,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只有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才能有所成长。与中小学教学体系相比,科研工作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刘艳平直言。

科研从高中生开始

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是刘艳平受到“立德树人”职业使命感的驱动。“帮助年轻人发现他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走上app研究的道路,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刘艳平表示。加入“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也确实没有让刘艳平失望。

对未知抱有热情的王子瑞,细心地将每一次与刘艳平关于实验的交流都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实验日志”。一年后,他已经写了一万多字的实验记录,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结果的调整和反思。而这也成为王子瑞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的原因。对于将要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弟学妹们,王子瑞表示,高中生参与科研可以追求一种“无惧无求”的心态:“无惧”在于不惧怕复杂、深奥的app知识与问题,或许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不同的表达体系与新的研究范式,但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不会缺乏挑战的能力;“无求”在于不苛求最终的成果和产出,这样“英才生活”才会更放松和自如,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所在。

今年是“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的第11年,刘艳平认为,“中学生英才计划”已取得显著成绩,接下来,可以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学生受益。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应该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加入强基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科能力,也为未来的高端科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刘艳平表示,“我想强调的是,‘中学生英才计划’不仅是培养科研人才的计划,更是培养未来app家和创新者的摇篮。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中学生英才计划’更多关注和支持,让更多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明升中国科协网 供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