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余年,她始终把教书育人和为师授业放在第一位;专研纤维勇攀app高峰,她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她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陪伴着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勇敢追梦;她提出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思想,助力我国从“纤维大国”走向“纤维强国”;她带领团队接好接力棒,传承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强大力量。
她就是上海市教育功臣、明升中国app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app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
?
朱美芳(左三)在颁奖现场。东华大学供图
育人没有完成时,始终把学生放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培养的最好‘材料’就是‘我们的学生’。”“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梦,好老师就是要当好学生的‘筑梦人’。”从教30余载,朱美芳始终坚持把教书育人和为师授业放在第一位,用知识智慧和人格力量倾心浇灌每一朵青春之花。
?
朱美芳和学生在一起。东华大学供图
“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app的种子”。国家需求、学科历史、人物事迹,使命担当、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在朱美芳主讲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进展》《高材专业前沿》等课上,青年学生的热血和激情总会被“点燃”。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朱美芳提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沉浸式”教育模式。除了在教室里讲课,她还带着学生们走访企业,到生产现场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市场需求和急需攻关的难题。她倡导组建了东华大学新材料明升学院,获批国家首批新材料现代明升学院,汇聚了来自材料、计算机和环境专业的老师,以及上海商飞、上海石化等多家企业的企业导师,共同培养明升亟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其领衔推进的相关教学改革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位好老师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对于大学生来讲,初入校园和毕业离校是极为特殊的时刻。多年来,朱美芳坚持给本科生上“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帮助学生扣好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大一新生“第一堂课”上,她把学科概况、国内外材料领域前沿等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材料世界的大门,点燃了他们的科研梦想;毕业离校前,她细细叮嘱学生要始终胸怀理想、情系国家,主动迎接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
朱美芳给学生上课。东华大学供图
师者,不仅是言行上的模范,更是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朱美芳几十年如一日,用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师生树立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长,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
自2008年开始,朱美芳担任本科生“博导班主任”,无论教学和科研任务有多忙,她都会精心设计并坚持定期给学生开班会。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心理、生活喜好……朱美芳都仔细询问,认真倾听,并记录在册。一位学生回忆道:“初入大学,除了辅导员,没想到最先认识的竟然是朱美芳院长。在第一次班会上,朱老师和蔼可亲,眼神透着一种坚定,却又关爱满满。她挨个询问我们的入校生活是否有不适,像妈妈一样叮嘱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用她的成长故事激励大家提早进课题组学习,尽早规划未来。”当遇到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的困惑时,学生们总是想到找这个“大家长”聊聊心事。无论什么时候,她办公室的门始终向学生打开。有的学生虽已毕业多年,仍在不同场合虚心聆听她的指导,她也总是倾囊相授、孜孜不倦,像蜡烛一样燃烧着,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
一定要把最好的资源力量用在人才培养上。在朱美芳的带动下,十五年来,博导班主任制度从1.0版到2.0版,再到“1+1+1”迭代升级,包括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在内的156人次教师担任博导班主任,获益学生3600余名。在此基础上,学院实施“准研究生制”培养模式,依托“桥梁计划”,搭建创新培养平台,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创项目、广泛参与科创竞赛,实现低年级学生百分百走进课题组、百分百走进实验室,本科生深造率不断提升,2023年达63.83%。
心怀“国之大者”,勇闯app“无人区”
水洗50次后,功能纤维及纺织品仍能保持优异的抗菌效果;可排汗、导湿的运动休闲面料,还能升级“加载”抗菌、阻燃功能……一项项“接地气”科研成果凝结着朱美芳及团队30多年的智慧和心血。她将“杂化材料”概念植入纤维世界,创新提出“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思想”,让不同材料在纳米的微观世界中合而为一,变身为性能可控、功能更强的新材料,实现了“1+1=2”的精准杂化合成,“1+1>2”多功能传递与放大,推动纤维材料朝着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对“穿得美”“穿得健康舒适”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有机/无机杂化纤维思想”指引下,团队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建立了杂化材料功能耦合和传递机制,创立三大技术发明点,形成六大发明技术,获授权明升中国发明专利160余件。在恒逸、德福伦、恒申、美达、龙福等国内化纤龙头企业全面明升化,开发了通用纤维、智能纤维、防护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等15类功能产品,打破美国杜邦40年技术壁垒,被广泛用于服饰家纺、交通运输、安全防护等领域,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带动行业新增产值近1000亿元,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明升“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
朱美芳与师生一同探讨实验问题。东华大学供图
“科研就是每天在挫折中前进,做科研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近年来,朱美芳及团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着力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勇闯app“无人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朝着“星辰大海”目标不断进发。
针对智能脑机接口纤维这一国际前沿领域,朱美芳团队开发了可用于制备皮芯结构水凝胶光纤的集成式动态聚合纺丝工艺,实现了对纤维直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进行精确控制,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水凝胶光纤的连续化生产线,制备出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和良好光导特性的纤维。团队与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蒲慕明院士科研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合作,希望在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用纤维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模拟月球环境的月壤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仍属空白。瞄准仿月球环境下的月壤纤维成型这一难题,朱美芳团队正开展集中攻关,目前已自主设计并成功搭建了模拟月球环境的仿月壤拉丝装备,实现模拟月球的真空、微重力等极端条件,实现了仿嫦娥五号月壤的连续熔融纺丝,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任务提供技术储备和纤维结构材料支撑。
薪火传承 砥砺奋进
朱美芳带领的课题组有个文艺范儿的名字叫“蒙泰”,得名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课题组研究开发的“蒙泰丝”——细旦聚丙烯纤维。这种纤维柔软可染色,并可赋予其多种功能性,实现了单一成果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蒙学善问,泰定求真”成为团队师生研习的共同追求。多年来,在“蒙泰”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下,团队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并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国内外纤维和杂化材料领域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研究队伍之一。
俯首甘为青年人成长的“铺路石”和“领路人”。“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而团队就是陪伴你前行的至关重要的一种力量。”朱美芳不仅是大家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她提出并实施“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入校后团队导师、国外导师和企业导师,在教学科研上多渠道全方位助力成长。已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成艳华就是在团队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新兴技术创新平台上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位“青椒”。“在科研道路上,朱老师既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这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遇到困难时,大家集思广益,集中攻关,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丰厚的成长沃土。”成艳华说。
近年来,这支平均年龄30多岁、学科交叉、开拓创新、团结有为的创新团队,在朱美芳的带领下,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app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app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先后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滚动支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团队还选拔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岗位挂职锻炼,担任系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引导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科创项目、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所在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教育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行稳致远。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朱美芳说,“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钱宝钧、方柏容、孙桐等老一辈材料人在讲台上、实验室里指导学生的场景,今天我们一定要传承好老一辈材料人身上的学科文化和学科精神,因材施教,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将教育报国的初心深植于教学科研的沃土,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早日实现教育强国接续奋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