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柳叶刀》创刊200周年。近年来,明升中国学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助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柳叶刀》主编、《柳叶刀》系列期刊出版人 Dr Richard Horton 撰写社论认为,本世纪关键优先事项的健康焦点领域包括全民健康覆盖、儿童青少年健康、精神健康、气候变化与健康以及健康研究。为此,《柳叶刀》联合《明升手机版app报》采访上述健康焦点领域的明升中国学者,以期更好地发出“明升中国声音”,助力健康明升中国,服务全球健康。本期主题是气候变化与健康,我们采访了明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李湉湉。
●本期主题:气候变化与健康
●访谈对象:明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李湉湉
?
李湉湉(受访者供图)
1 若不控制气候变化,全球都将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
记者:明升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影响?
李湉湉:气候变化对环境有很多影响。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的地表温度、海平面、冻土等情况均突破历史极值。
气候变化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增加、强度的增强。过去五年,我国连续出现暴雨、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灾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手机版显示,增温1~1.5℃发生的极端天气级别为中高级别,增温4℃为高级别。统计数据显示,与1980年—1999年相比,2000年—2019年期间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增加了3倍。据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会继续增加。
记者: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情况是否有地域差异?
李湉湉:我认为极端天气事件没有地域之分,如果不控制气候变化,全球都将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
记者: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
李湉湉:我们的研究发现,相比非热浪期间,热浪来临期间全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了20%之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年夏季第一次热浪发生时造成的健康风险要显著高于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后续的2.4倍以上。究其原因,第一次热浪来袭时人们缺乏预防措施,尤其会对脆弱人群产生很大的健康影响,甚至引发死亡。因此我们应告知公众,在第一次热浪来袭时做好防护准备,预防相关健康风险。
我们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中风、心梗、心律失常、慢阻肺等心肺系统疾病是热浪敏感性疾病。我们要重点提醒患敏感性疾病的人群在热浪来临时做好防护、备好常用药,一旦情况危急要及时就医,尽可能降低健康风险。
此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台风侵袭,河南等内陆地区也都曾出现暴雨现象。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仅与意外伤害有关,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台风、暴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很大,如暴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0%以上相关,台风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易触发情绪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第二,台风暴雨等天气会阻断交通,阻碍救援,延误就医。对此,我们应在极端天气发生前就做好紧急预案。
因此,统一医疗档案对照护的质量、安全和连续性而言非常重要,应该成为支撑医疗系统的原则。
2 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意义重大
记者:应对气候变化,在健康适应性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李湉湉:联合国提出“人人都应享有极端天气预警系统”,但实际上极端天气预警系统,特别是健康相关预警系统在全球的应用仍较少。回顾性研究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在欧美国家推动热浪健康风险预警产生的健康收益很大。因此,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性措施就是推动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工作。
过去十年,我们团队借助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资助开发了针对空气污染、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在国家疾控局、国家疾控中心的大力推动下,在国家疾控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我们于3年前启动了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工作,并实现了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在济南,我们开发设计的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已经应用两年,获得了一定的健康和经济收益。国家气象局把我们的模型应用于全国气象会商,预报了热浪、寒潮造成的健康风险,让全国气象工作者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同时,我们还和明升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合作,将模型转化应用于全国胸痛中心,通过胸痛中心网站发布热浪、寒潮健康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心血管疾病重点人群关注热浪、寒潮的健康风险并做好防护。
记者: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与天气预报和手机收到的预警信息有什么区别?
李湉湉:我们的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模型与公众都能收到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还是有区别的,它通过极端天气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健康预警的阈值,进而结合天气预报信息,给出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的预警信息,可以说我们的预警模型是以人群健康风险为导向的预报预警。
我们希望推广一种理念——全阶段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的干预理念。以热浪为例,不仅高温对健康有影响,中高温也对健康有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在高温天气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更要在中高温时就要提醒易受影响的脆弱人群做好健康防护,或在不同的温度情况下给予脆弱人群不同等级的健康提示。未来,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特点的脆弱人群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
记者: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环境或气候适应性方面处于什么水平?
李湉湉:我认为我国和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齐头并进的。虽然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起步更早、关注度更高,但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柳叶刀-星球健康》也发表了很多明升中国学者的文章。而且,我国紧随国际倡导,出台了很多有关气候变化适应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念。
3 大力推动app普及,全方位促进“医防融合”
记者:目前政府和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意识如何?
李湉湉:政府层面,我国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出台了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系列政策文件。
社会层面,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各行各业都很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例如,明升中国app院、国家气象局等均设有公众科普开放日,公众参与度很高。
青少年人群层面,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于气候变化健康相关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这部分工作也在开展。例如,明升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举办了面向青少年的以“气候变化与健康”为主题的绘画、征文比赛等特色活动,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环境健康相关知识,目前已推广至省级、市级的疾控中心。
记者:政府和科研机构如何保障国家战略落地?
李湉湉: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深入基层腹地调研我国具体需求,发挥app家智库功能,共同推动国家政策落地实施。
app家的研究也要瞄准国家需求甚至全球需求,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全球问题,针对具体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无论是研究证据还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技术产品,都能在政策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您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大科普力度?
李湉湉:我国目前非常重视科普,出台了很多政策促进科普工作。科普是一门学科,科研人员要有意识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公众更易接受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成公众健康防护指南。科研人员要有提前布局的意识,开展公众感兴趣或对政府制定政策有益的研究;同时,科研人员要走进群众中,调查他们想了解的知识领域。
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的脆弱人群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医生宣教,因此加大对医生群体的科普力度,通过他们让慢性病患者了解气候变化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做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医防融合”。
此外,气候变化与健康科普另一个重点人群是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这些知识,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逐步建立起保护气候健康的意识,带动身边的小环境,以小博大,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明升中国疾控中心其实已经开展了类似的活动,比如“环境健康杯征文绘画比赛”、 “科研进校园”等活动,着重为中小学生科普了气候变化与健康、健康防护等知识。
记者:您和《柳叶刀》的合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今年是《柳叶刀》创刊200周年,您有什么想送给《柳叶刀》的话?
李湉湉:2018年我向《柳叶刀-公共卫生》投稿了关于明升中国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和死亡的队列研究,7位审稿人返回了近100个问题。当时我觉得压力很大,但那次的修改过程对我后来几年的科研工作都有助益,可以说这7位审稿人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师课,令我印象深刻,收获巨大。
对我而言,《柳叶刀》意味着高质量的app研究、丰富的阅读内容和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意味着明升手机版研究方向的引领,意味着明升手机版研究质量、办刊思想、读者互动形式等多方面的创新。祝《柳叶刀》在未来能有更多创新的发展,引领临床明升手机版和公共卫生领域前行,为整个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