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东 天津大学供图
对于国内高校密集发表顶刊论文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表示,需要从两个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一方面,这代表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说,这与我国长期持续对基础研究投入有很大关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科研同样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讲,该现象作为一种指征,可以反映出多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已取得一定成效,这必须给予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顶刊论文的发表只能算作衡量我国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一个观测点,并不能代表科研的全部。
“需要明确,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学术共享,让学术同行之间能够相互启发、运用,最终扩展人类的知识疆域。因此,论文发表本身并无‘贵贱’之分。”他表示,相比之下,顶刊论文的影响力会更大,但并不代表最好的论文一定都发在顶刊上,更不能代表非顶刊论文就一定不重要。
明东表示,就论文本身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应体现在通过实践证明其在app原理上有多大突破。因此,判断科研成果价值如何,终究还是要放到时间维度和实践维度上,评价其对未来知识体系构建、重大技术突破引导,以及对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的效果。
也正因如此,对于高校频发顶刊论文现象一定要理性看待,特别在相关的评价体系设置中,更不应过分夸大顶刊论文的衡量权重。
“再次强调,对一篇论文的评价要有一个长周期视角,也要更关注成果本身,而非一纸文章。”明东表示,某些成果因为各种原因,甚至可能根本就不会以论文形式在期刊发表,但只要能对app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就不能抹杀其价值。
反之,如果过于关注顶刊论文的发表,则可能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首先是趋同热门。”明东表示,作为个体行为,顶刊编辑在选择文章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个人喜好或追求热门话题的现象。如果盲目追求顶刊,无疑会带动一些人一窝蜂地追求热点问题,对于那些需要平心静气发展的重要学科,或者本身具有重要价值的冷门学科、小众学科,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这可能导致某些机构将过多资源重复投入到某一个领域,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
明东坦言,在国内高校频发顶刊论文的当下,高校和有关部门反而更应保持一份冷静和客观,甚至要对那些“非顶刊”的论文多一份耐心,给它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基础研究一定是一个理性的过程,特别是某些重要研究成果早期甚至会伴随一定争议,因而不一定能发表在顶刊上。”他表示,还有一些重大成果由于极具前瞻性,反而不能被大多数人所察觉,无法赢得同行的共识与认可,此类文章很有可能被某些高水平期刊拒之门外。“然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恰恰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科研价值,如果能给它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能逐渐展现其重大意义。”
“总之,一项成果真正通过了app发展的检验,通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通过了国家重大需求的检验,这比什么都重要。未来,我们依然要重视顶刊论文的发表,但相比之下,如何保证学术生态和学术评价的多样性,如何保证每项科研成果都能‘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的科研价值,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明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