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闵东红:做好种子“芯片”,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提升立新功 |
|
“这是我们采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途径开展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培育的两个双单倍体小麦新品系及其他一些新品系的小区试验,苗相的生长势和抗旱、抗病性等表现还是比较好的。”3月2日下午,春回大地,在位于陕西杨凌曹新庄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小麦育种专家闵东红教授带领数名研究生蹲在麦田里,观察、记录开始返青起身的小麦新品系的各项生物学性状与分蘖数等指标值。在给学生讲授各种材料的特性和指标取值、记录的要领期间,闵东红兴奋地向《明升中国app报》介绍相关育种新进展。
闵东红教授(中)在试验地向学生讲授小麦苗相性状指标。 摄影 张行勇
仅曹新庄村就有他研究团队170多个小麦新品系和育种材料在试验或示范种植。“其中选育的新品系DH1959和DH1975的丰产性、抗病性和品质等性状都表现优良,现已进入产量鉴定试验,有望成为较理想的品种。” 闵东红补充说。
“而最关键和让人兴奋的是通过三年多的探索,我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双单倍体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四年可以育成一个新品系,比常规的小麦复合育种技术年限缩短3-4年,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闵东红小麦育种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
随着分子育种技术不断完善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将其与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将是作物育种领域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一个重要路径。
闵东红1990年毕业于原西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94年加入赵洪璋小麦育种团队,在宋哲民教授指导下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科研工作,1997年又跟随小麦育种家王辉教授继续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级证书)、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他除了长期从事常规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外,“十三五”期间还开展了抗逆转基因小麦分子育种研究,力求在育种技术与方法上寻求新的途径。
“小麦育种一定要结合生产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闵东红说,近年来他和团队在新品种选育的方向上作了调整,在兼顾产量、抗性的基础上,将品质改良作为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
据了解,目前闵东红他们已经培育出了“西农629”、“西农598”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3月6日,“今年政府工作手机版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闵东红表示,首先“做优种子‘芯片’,这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划定了明确方向。而他们所做的小麦育种工作,也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地“添砖加瓦”,做出新贡献。
“目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培育这些00后研究生,不仅让他们学农毕业,而且使他们从心里重农、爱农,将小麦育种事业发扬光大。”
闵东红既是小麦育种学教授又能驾驶收割机收获小麦良种。摄影 张行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