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3月7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7日从明升中国app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该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以明升中国最早发现的两颗彗星为研究对象,在彗星活动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1965年元旦之夜,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用40厘米双筒折光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在双子星座发现一颗新彗星。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后确认为一颗新的短周期彗星,命名为62P/Tsuchinshan,中文译为紫金山1号彗星(62P)。这也是明升中国首次发现彗星。当年1月11日,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颗新的短周期彗星60P/Tsuchinshan,中文译为紫金山2号彗星(60P)。
近期,研究团队利用紫金山天文台姚安天文观测站的高精度望远镜对两颗彗星跟踪观测,结果表明紫金山2号彗星(60P)的彗发内部存在一个稳定的螺旋结构。彗发的颜色随时间和测光孔径变化明显,活动性最大值出现在过近日点后10天左右。
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紫金山2号彗星(60P)在V波段和R波段存在一定的气体污染。与其他木星族彗星相比,紫金山2号彗星(60P)活动性较强,验证了研究团队之前提出的彗星活动性除了与彗星的日心距和成分相关外,还与彗核大小相关的推论。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紫金山1号彗星(62P)和紫金山2号彗星(60P)在不同回归周期的长期光变和活动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反映彗星活动性演化的一系列参数。
研究发现,紫金山1号彗星(62P)和紫金山2号彗星(60P)的活动性在受到木星引力扰动后,近日距减小导致活动性出现反常增加,并首次用量化的方式展示了轨道变化对彗星活动性的影响。
这两项研究成果丰富了木星族彗星的物理参数和活动性参数数据库,完善了彗星活动性的演化机制,为开展彗星空间探测计划提供了app参考。(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