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刚破晓,寒风呼啸,2023年腊月二十九的青岛,温度已是零下六摄氏度。
明升中国app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江河清踏进青岛能源所园区的时候,指针刚刚指向早晨七点三十分。进了腊月,当大多数人在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时候,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江河清一切如旧,带领研究组工作“不打烊”,坚守在科研一线。
一大清早,江河清所带领团队的科研人员在电脑屏幕前认真查看和记录数据,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九点钟请所有项目人员参加碰头会,讨论科技部甲醇制氢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江河清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出通知,同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把脉掌舵 攻克制氢难关
2013年,江河清结束了在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国加入青岛能源所并担任研究组组长。
“2013年回国工作,针对我国能源化工清洁发展的需求,我选择功能膜材料和膜技术的开发作为团队的研究方向,努力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和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技术,这是我当年的一个想法。”江河清对《明升中国app报》回忆着往昔,一脸灿烂的笑容。
“心系国计民生,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己任”这听起来是一句口号,却的确是江河清给研究组讲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动力。
“作为清洁能源,氢气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最佳能源载体,发展氢能对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代表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途经。”十点零八分,开过研究组工作碰头会,江河清一边整理着案头的文献资料,一边对记者说到。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先选择之一。
身为“国家人”,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因此,江河清团队一刻不敢放松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即便进入了寒冬腊月,仍然坚守岗位,继续耕耘。
“过去5年,我们团队在氧离子传导膜材料开发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地开发出抗明升手机腐蚀的新一代钛酸盐类氧离子传导膜,在制氢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离子传输性能和明升手机稳定性。”江河清介绍说。
寒潮来袭的青岛,窗外风声瑟瑟,实验室内却热火朝天,科研人员或讨论项目、或沉浸试验,都在各自的“赛场”上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副研究员张艳是科技部重点专项的项目骨干,负责混合导体透氧催化膜的设计和制备。博士宋向菊和贾露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主要负责甲醇制氢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对过年“不用心”,张艳和同事们是想把“心”更多地放在科研攻关上。
“如果能把这件事做好,我相信研究组在降低能耗和提高过程效率目标的实现上将有一个突破,产出的成果和技术也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张艳坚定的说。
努力开发新型功能膜材料和膜技术,打破国外“卡脖子”问题,争取为我国的氢能和二氧化碳捕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江河清及其研究组坚守工作岗位的原因,是他们前行的目标。
江河清在实验室查看制膜情况 廖洋摄 ?
锐意进取 书写“膜”法故事
“时间不等人,就感觉时间不够用。”当记者问到现在感觉最大的问题时,江河清思考了一会儿回答。尽管已经取得许多优异成果,身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江河清研究组仍然一刻也不敢懈怠,甚至还时常感慨时间不够用。
江河清接着介绍,研究组已率先开发出高稳定性钛/铈基混合导体陶瓷膜,进一步改善了混合导体膜的抗二氧化碳性能以及它在制氢和二氧化碳捕获苛刻气氛下的明升手机稳定性能。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了在陶瓷氧离子传导膜反应器中实现氢气分离的新概念。”江河清阐释,“这一概念将高温水分解反应与粗氢氧化提纯耦合在所开发的钛/铈基氧离子传导膜反应器的两侧,实现从工业副产氢获得不含一氧化碳的氢气。”
有志者事竞成,研究组的日夜付出取得了回报。2022年,研究组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任务,在青岛市功能膜材料与膜技术重点实验室考核中获得“优秀”;江河清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无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新的起点永远在脚下。”江河清说,“我认为要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这样才能在在膜分离与催化这一‘膜法世界'中不断创新进取,知责于心,履责于行。”
江河清与团队成员讨论膜材料的结构优化问题 廖洋摄
持续创新满足国家需要
时间紧,任务重。临近中午,江河清吃完午饭草草休息了一下,又继续投入下午的工作。
春节前的青岛,大街小巷充满着的欢声笑语中处处都洋溢着年味儿,而江河清团队实验室中,除了午歇期间几句过年的问候,大家谈论的话题仍然离不开各项实验研究的数据。
“梦柯,你的文章修改的怎么样?”江河清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询问博士在读研究生刘梦柯,学生的培养始终是挂在江河清心头的一件大事。下午,江河清从办公室赶到了实验室,查看正在进行的甲醇在线制氢稳定性测试。
重任在肩,刻不容缓,这些年来,团队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了以实验室为家的生活。他们深知,科研成果是团队全体成员无数日夜的共同苦心钻研得出来的,科研之路是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走出来的。
近年来,江河清将研究重点放在离子传导膜材料、膜分离与催化反应耦合的相关领域中,获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
提及科研成果,江河清难掩内心的激动。“通过研究,我们明晰了氧离子传导膜材料优化设计原则,有望为副产氢提纯、甲醇在线制氢、及二氧化碳捕获和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制备其它具有功能薄层的高性能多层结构陶瓷膜提供新策略。”
“此外,我们还成功开发了氧离子传导膜批量化制备技术,并解决了陶瓷膜的密封难题,实现了氧离子传导膜装置的研发。”团队成员、研究员梁方义补充道。
“情之所至,甘之如饴。”江河清这样形容自己的内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突破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制约,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心愿。
下午5点的青岛,天色逐渐黑了起来,江河清仍专心致志投入工作,没有要下班的意思。忙碌了一天,他开始坐下来整理全天的资料,安排第二天的日程。打开文献,一盏灯、一杯茶,已是他晚间工作的常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