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张晓报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2/9/30 14:51:42
选择字号: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多元主体要做好实施准备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热切关注。

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也影响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这次修订的背景、意义、总体思路、改革举措等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界已有了全面的解答、阐述和分析,本文不再赘述。然而,一项调整或改革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仅靠政策本身是很难做到的,还需要各相关方的密切配合。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十分重要。

化解学生焦虑

根据相关通知,2023年下半年启动的新一轮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将按新版目录进行,同时,在校生、2022年启动招生和2023年9月入学学生的培养仍按原学科专业执行,这给将要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带来了一些焦虑情绪,他们对新版目录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笔者通过现场访谈和资料收集发现,这些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担心会影响考研的准备。学科专业目录更新后,新设了若干一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并对部分一级学科进行了更名,同时又对个别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

变革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产生某些焦虑情绪。比如,对于风景园林由农学调整为工学,一些学生便在网络平台上表达了自己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迷茫。同时,学科专业目录更新后,一些学科专业的招考内容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此时,往年学长、学姐的经验对正在备考学生的帮助可能就不大了,这些学生也会因为缺乏可参考的经验而感到紧张和担忧。

另一方面,担心未来的就业形势。本次同时更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提出,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实行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办法,同时也针对试点设置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建立调整退出机制。这种做法无疑更加审慎,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发一些学生的担心。

一是从新学科专业毕业后,能否很快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岗位。根据与研究生的交流,他们中的一些人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科专业选择。

二是毕业后参加考公、考编等考试时,录取方是否按新版目录招录人才。有学生直言:“如果考公、考编相关岗位的专业和代码更新了,但目前在读研究生依然是旧学科专业和代码,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是尽管对于试点后被撤销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研究生可按原培养方案继续学习至毕业,但毕业后的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同?是否相较于其他学生会缺乏某些竞争力?在求职上是否会“吃亏”?是否有“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这一系列疑惑都埋在学生心中。

以上两种心态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也有过度焦虑导致的不合理认知。对此,就学生而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兴趣为先、人本发展为要的专业选择理念,克服专业选择过于实用主义的倾向。相关部门也要在招录考试中及时更新目录并在过渡期内保留旧目录,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此外,有关部门对学科专业的调整要更加审慎,严格执行包括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在内的学科专业有关工作标准,坚持高质量设置,推进高质量办学,尽量避免因为质量问题所导致的撤销带来的不良影响。

筹谋制度准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就新版目录答记者问时曾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然而,尽管学科专业目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但对于已经设置的学科专业,最根本的还是办学质量。

根据笔者团队对多家用人单位的电话采访,很多单位对新版目录名称的变化并没有很强的感受。他们认为,名称的变化是外表,而内在应该是培养内涵和培养机制的重构和再造。无论是理工科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果进入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只会讲但不会做,或者不善做,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这种质疑不但涉及学生本人,也会牵扯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水平。

从现实层面看,对于以往版本中的某些学科专业,很多培养单位尽管经过了多年办学实践,但是否已经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做到位?对于新增的学科专业,培养单位是否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例如,新版目录在哲学门类下新增了应用伦理的专业学位,然而哲学是一个高度理论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学科。对此,培养单位如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又该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去实现对应的培养目标?

与此同时,培养单位是否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否已经完备,又能否让学生学有所成?

例如,对于新增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培养单位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牢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并做到多学科的融合与贯通?相比之下,考生对新增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更为担忧。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能否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也成为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重要载体,牢牢把握基本条件与育人质量无疑是保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育人的重要抓手。

本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从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上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但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在师资队伍、学科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要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在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优化导师配置、强化导师责任、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做好育人用人衔接

根据教育功能理论,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其本体功能,然后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衍生其社会功能。换言之,只有教育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获得相应的岗位和机会,才能作用于社会系统,进而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与功能。

因此,能否给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是教育功能释放的前提。如果人才没有流向岗位,社会也没有为人才提供相应的条件、待遇和发展前景,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样会阻滞人才发挥其所蕴含的能量。当前,人才流失、跳槽、转行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在社会层面,民众对于新版目录亦有疑问,主要体现为社会能否充分吸纳新版目录下培养的毕业生?对于新增的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用人单位是否认同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如何避免某学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少但培养过剩,或需求量较多但培养不足的问题?如何避免某学科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这也会影响前文所提及的学生对于新增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的报考意愿。

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单位的高质量培养,研究生不仅要实现“学有所成”,还要努力做到“学有所用”,这就超越了单一主体的范畴,需要培养单位与社会做好协同与对接。

在培养单位层面,设置学科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学术逻辑、传承和发展,还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对社会所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高质量培养,保证其素质可满足岗位需要。也就是说,要做好育人与用人的衔接,必须从全过程链条出发。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要关注社会对人才的类型变化,及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对此,更新后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缩短了目录调整周期,同时又构建了“目录+清单”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新模式,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灵活性。

同时,还要预测和监测社会对相应学科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做好统筹,避免学科专业过度设点或设点不足的问题,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这也是新版目录下培养的研究生人才“用得上”“用得好”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app“十三五”规划研究基地重大资助专项课题“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组织困境及消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20ZDJD02〉阶段性成果,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庄佳琪、柴亚玲、王靖、雷攀等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