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造成躯体损害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对5万余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抑郁发生率达到27.9%,焦虑发生率达到31.6%,失眠发生率接近30%,还有24.4%的人出现了急性应激症状。
其中,新冠肺炎感染者及其家属、一线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隔离者和因疫情失业的人均是疫情相关精神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即使在疫情过去之后,它对民众精神心理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
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几次重大传染病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传染病大流行后医务人员和感染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均高于20%,大众的PTSD患病率也接近20%,并且在疫情暴发6个月后PTSD患病率较之前并无显著性差异。
除了新冠肺炎感染者外,前面提到的几类易感人群也是重点关注人群。全球有很多新冠肺炎病亡者,而病亡者家属可能出现的哀伤症状同样是一种精神心理问题,需要干预和治疗。一线医务人员出现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明显高于非医务人员,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地区医务人员精神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值得特别关注。
精神心理问题的干预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尽早识别自身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心理状况评估是临床明升手机版中对个体的情感、认知、行为的评估,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判断其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早期预防和干预。
精神心理问题的评估通常是多方位的。情绪评估可以通过观察法、交谈法和心理测量法进行判断。心理测量法常用的量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等。参考量表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我们自己也要学会识别压力报警信号。比如在疫情期间或疫情结束之后,出现过度担心疫情、情绪不稳定、紧张和恐惧、失眠、心情低落、记忆力下降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者出现食欲下降、心慌心悸等躯体问题,说明可能产生了过度的压力反应,需要及时调整或就医。
睡眠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若疫情期间或之后出现了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情况,表明我们可能出现了睡眠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由此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精神问题,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睡眠问题也有很多筛查和诊断工具,如常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等。客观的睡眠需要通过PSG(多导睡眠监测)评定,这是评判睡眠问题的“金标准”。
公众一旦怀疑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该如何调节和干预呢?我经常告诉患者,发现坏情绪后要正视它、接纳它,并允许它的存在,学会与不良情绪共处。另外要强调规律作息、良好饮食、适当运动,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况是抵抗病毒感染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严重的抑郁、焦虑障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新冠肺炎疫情给很多人带来了精神心理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是一过性的,还有少部分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逐渐发展为慢性的精神障碍,如PTSD等。因此,对于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我们一定要努力保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遇到问题及早进行筛查、识别、干预,防止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