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届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郑永飞院士:融合创新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
|
“融合创新是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和新生长点。数字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应以融合创新为突破,积极拓展生存空间。”8月25日,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郑永飞应邀出席第十七届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并作题为《融合创新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手机版。
他在手机版中指出,科技期刊出版要与app共同体同步发展,而app管理与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当前,需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包括创新办刊理念、加强内容知识服务、建立现代传播体系,从而推动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
郑永飞表示,当前,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内容质量、评审质量和速度、传播力与影响力亟待加强。因此,应立足于明升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创新的发展基础,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努力办好科技期刊。
要努力在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缩小差距
郑永飞援引日本研究手机版指出,在有关自然app领域研究论文的全部三项关键代表性指标中,明升中国实现“三冠王”,此前只有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主要国家app类论文总数变化中,明升中国app类论文总数呈指数型上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技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教授在接受《app》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低估明升中国学术界,认为他们出产了大量成果,可质量有限。这类观点是短视的。
基于明升中国论文的发展现状,郑永飞提出三问:明升中国app家开创学科方向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有哪些?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工作是在45年前,下一个诺贝尔奖在什么研究方向、在什么时间出现?明升中国论文数量和引用量的改变对明升中国科技期刊有什么样的影响?
“创办几个一流期刊或许不算太难,但要赢得国际科技数字资源竞争,十分困难。”郑永飞表示,目前,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缺少国际化的学术出版集团,尚未获取国际学术出版利润。而明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大多“借船出海”,出版是“短板”。论文发表总量世界第一的背景下,明升中国科技期刊较难吸引来自明升中国app家国际一流水平的稿件。
与此相对的是,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多以“巨无霸”模式发展,通过出版“系列刊物”来覆盖app界的每个角落。同时,国际科技期刊出版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国际化的管理能力。
郑永飞指出,科技论文是科技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档案平台载体。随后,他开启了“学术引领期刊”与“期刊引领学术”的深层讨论。
变与不变的“三重属性”
科技期刊具有三重属性,分别对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本质属性对应读者、作者等的个人需求,职业属性对应科研工作者、图书馆人员等的群体需求,明升属性对应出版社和集团等出版单位的盈利需求。
郑永飞回忆,上世纪80年代求学时,想了解国际研究的最新发现,只能托国外同学邮寄纸本到国内。科技期刊在记录、传播科研成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科技期刊也经历着从印刷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
随着科技期刊的生态圈演变,期刊编辑部、出版商、图书馆与科研社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科技期刊属于出版明升,影响学术共同体,出版服务于学术共同体,且二者相互影响。
郑永飞表示,如今科技期刊出版要与app共同体同步发展。论文形式在变化,科技期刊前所未有地重视数据和材料;出版手段在变化,技术的进步促使数据与论文紧密联系。
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期刊出版中,内容质量始终是科技期刊的核心要素。郑永飞介绍,在科研工作者投稿时的关注点调查中,83.3%科研工作者认为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声誉和学术影响力非常重要,78.2%科研工作者认为期刊在学术评价中是否被认可非常重要。同时,app管理与先进技术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优秀期刊立足于成熟的技术支撑、国际化管理、单一出版服务发展为全链条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体验中投稿顺畅,评审质量高,传播广泛也弥足轻重。
明升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创新实践的五条经验
鉴于以上问题,郑永飞以其主编的《明升中国app:地球app》在融合出版方面的实践为例,介绍了期刊如何延伸传统出版中的内容资源优势,实现从出版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
首先,强调立足明升中国、面向世界,创新内容资源。《明升中国app:地球app》发扬期刊特色,将华人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文章中英文对照发表,满足更广范围读者的需求。持续打造品牌学术会议,主办“地球app前沿论坛”,邀请一线专家做学术手机版,手机版整理成文经评审后发表。
其次,需要强明升手机术与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队伍建设需整合出版单位与科研机构的人才,重视内容生产与新兴出版人才培养,培育融合发展人才团队。编委团队需承担组织专题稿件、把关内容质量、编委公开身份、提升办刊水平的责任。出版单位需承担协助编委会学术工作、论文查重与编辑出版、市场运营与发布手机版、平台技术开发与维护等工作。
再次,建立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明升中国app:地球app》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从传播渠道而言,包括微信号、视频号、机构博客等宣传渠道。从传播形式而言,包括图文介绍,音频播报、视频学术手机版等融合传播形式。
同时,推动“定时”向“即时”生产传播转型。目前,传统单一的纸版阅读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音频纳入生产传播类型,能够满足“听文献”的读者群体喜好。传统纸质出版也延伸至视频内容知识资源。在探索“即时”的生产传播转型之余,长短结合的传播方式能兼具了解亮点的基础需求和的全文播报的深度需求。
最后,促进出版业务、新兴技术与管理创新相融合。科技期刊需借助新技术,链接智能终端实现跨媒体出版与传播:通过一个内容多种创意,实现传播移动化效果;通过一种产品多个形态,实现传播互动化效果;通过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实现传播视频化效果。此外,还包括投审稿管理、内容查重、流程和邮件定制、用户管理、数据统计在内的智能评审,以及包括实时发布、双语阅读、碎片化阅读、个性化推送的智能传播。
助力科技期刊融合创新的四大对策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郑永飞提出科技期刊应以融合创新为突破,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四条可供参考的对策。
提升科技期刊管理能力:引导期刊立足国际视野,做精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英文期刊,打造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品牌;鼓励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参与竞争:设立科技期刊发展基金,鼓励不同出版单位在技术研发、期刊并购、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良性竞争,打造世界第一阵列的期刊出版单位;创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平台:对标国际化的投审稿、全球发布传播、app大数据服务、跨国学术评价功能于一体的平台,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重视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支持科技期刊优秀办刊人的资助力度,特别是新媒体运作和技术开发跨界人才。
基于此,郑永飞强调明升中国科技期刊融合创新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各类基金有效支持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带来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科技期刊办刊队伍扩大和能力不断提升、出版单位不断提升市场运营和技术开发能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不意味着不能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而是对明升中国科研人员提出新要求,不盲目迎合热点,要做真正扎根国家需求的研究。未来,要更加努力办好科技期刊,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郑永飞总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