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张启发的成材经历,比小说还要精彩:
23岁开始学英语,26个英文单词都认不全,2年后参加了一场全国性教师英语考试,居然考了第一名。
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中农学院,开学第一课就是收黄豆。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最伟大的设备”是一台不到500块钱的普通显微镜。
他的履历里没有“硕士”阶段,因为试验田里打算做研究的两亩油菜还没长好,教育部就通知他作为在职教师赴美访问。他丢下硕士研究课题就出国了。
去美国前,几位恩师给他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个博士学位回来!但他当时的身份是访问学者,根本不属于研究生序列——这该怎么办?
这一年,张启发29岁,是选派出国的老师里最年轻的一个,职称和经验都不占优势。他能凭借的本钱,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有他的连环妙计。
张启发院士 图片来源:未来论坛
“蹭”读博士,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张启发深造的地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来这之前,他就做足了功课,把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学位要求研究得门儿清。
见到美国导师R. W. Allard的第一天,张启发跟他认真地聊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课题,以及对app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两个人非常聊得来,张启发就索性多问了一句:“假如我是您收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您觉得我该如何培养呢?”
Allard教授想了想,列出一个清单,十几门课程。就这样,张启发拿到了他的第一份攻略指南。
在戴维斯分校,张启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实验室,按照与导师约定的课题做实验,一直做到深夜才离开。
与此同时,他也没耽误听课。那个清单上列出来的课程,他都逐一去“蹭课”,还跟其他人一样,该交作业就交作业,该参加考试就参加考试。
但他不是注册在案的学生,就算考试也没有成绩。怎么办呢?他就把自己的作业簿和考卷都拿给授课老师看,请各位老师写一行字的信,证明他学了这门课,得到了什么成绩。
张启发不仅“蹭课”,还“蹭助教”。他向这些老师毛遂自荐,说愿意免费当助教(志愿助教,volunteered TA)。这些老师已经见识到了张启发的学习热情,大多非常欢迎。就这样,系里的一些主要课程,他都去做过助教。
一年半下来,张启发不仅把研究课题做得差不多了,该学的课程也基本都学完了。他拿着各科老师们写的证明信,给导师Allard教授看,上面的成绩都是A和A+。他对导师说:我想读博士。
在这所学校读博士,需要提供优秀的托福成绩、GRE成绩,以及漂亮的大学成绩单。
但Allard教授很开明,说:“这些东西的作用只是预测你将来的表现。而你现在的表现就是最好的预测。”于是他大手一挥,给张启发写了一封措辞“很夸张”的推荐信。
其他几位熟悉的教授写的推荐信,对张启发评价也都很好。就这样,张启发在没有托福、GRE、成绩单的“三无”状态下,当上了这里的博士研究生。
读研究生还需要学费,可张启发手里没钱。这也难不倒他。他又找到系里的教学委员会,告诉委员会主席,自己已经做了很多课程的志愿助教,教授们都挺满意,现在想申请一个正式助教(TA)的名额。结果委员会同意了。
作为TA,不仅可以顺理成章地注册研究生,还能免学费,还能开工资。就这样,张启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
在戴维斯分校,张启发总共待了4年半,其中有18个月做访问学者,21个月做博士生,13个月做博士后。
也就是说,从1976年底到1986年中,张启发只用了十年时间,就走完了从高中到博士后的全部过程。
在这段特殊又曲折的求学过程中,张启发还曾寻求旧金山明升中国领事馆等机构的帮助,几乎每一次,他都赢得了许多好心人的支持。
回国工作,从要啥没啥到发展壮大
张启发原定只在美国访问2年,这一读博士,4年半就过去了。
当初力荐他出国的刘后利老师急了,给张启发写了一封信,批评他是不是不想回来了。
但张启发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1986年,张启发回到了母校(此时已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月收入是2040美元,回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70元人民币。不过他不太在意,觉得别人70元能生活,自己也没问题。
但“要啥没啥”的研究条件让他着急。此时恰逢国家刚开始启动自然app基金和“七五”计划,张启发壮着胆子,四处奔波,把两个项目都申请了下来。国家自然app基金4万元,“七五”计划农业部项目18万元,就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
当时,不要说华中农业大学,整个武汉地区都没有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张启发和同事们得知,学校刚用世界银行贷款买了一些仪器设备,但买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些仪器是干嘛的。大家研究了一下,觉得其中一些设备可以凑起来组建实验室。学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批了10万元人民币和400平方米的房子,建起了当地第一座可以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生物技术中心。
生物技术中心刚成立时,动不动就停水停电。冰箱里的试剂和样品遭了殃,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张启发找水电科询问,对方答复是武汉市供电局的问题。反复几次后,他有点怀疑,又打电话给供电局求证,这才确认是学校的供电系统出了问题。张启发把这些情况反映到校长那里,相关负责的处长、科长、科员、值班人员逐级挨批。这下所有人都知道张启发是个较真儿的人,再也不敢敷衍他了。
最后,张启发他们干脆自筹经费修建了一个水塔,还敦促学校买了一台大功率发电机,这才解决了停水停电的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张启发挺能“折腾”的。在他这种不断的“折腾”下,研究团队拿到了国内外各种项目的支持,一天天发展壮大。
张启发这么鼓励年轻人:强壮“志”商,激励“勤”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永远追求一个有建树的人生。
他曾给学生发过一条短信,在网络上传了几百万次,其中引用了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张启发回国后的30多年间,一直致力于探索水稻基因组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奋斗。
他的研究成果显著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他成立的“双水双绿”研究院,让水稻和小龙虾互利共生,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明升模式。他提倡改变饮食习惯,实现“主食全谷化”,尤其是“黑米主食化”,提高人类的营养健康水平。
2018年,张启发和袁隆平、李家洋两位著名app家一起,共同荣获未来app大奖明升m88app奖。在颁奖典礼上,他笑言,没想到这样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奖项,都颁给了“我们这些农民的朋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