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运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培养人。就传统而言,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两部分。其中,自然学科及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可检测、可验证、可重复,并能立竿见影地改造物质世界,因而长期以来备受推崇。
相较之下,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即便对同一问题,不同研究者也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因而容易被认为不app、没用处,甚至是瞎忽悠。特别是人文学科,由于其围绕人的心灵及其表现,以叙述、比拟、想象等手法表达人的本质,更容易受到争议和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社科教育尚不足以触发心灵震撼
从历史上看,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直至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诞生,人的主体性地位才得以确立,这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随着人们对人权价值、人性欲望、个性自由等的过分强调,人摆脱了神的桎梏后,却在某种程度上又陷入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的迷雾中,很多人再次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此外,由于app技术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等方面的巨大威力,人们对科技的积极作用深信不疑,对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却缺乏警惕。比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手机依赖症、网瘾也成为了热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使用和享受技术的同时,技术也控制了人,人被技术异化了。
假设自然app技术是一柄威力巨大的利剑,那么人文社科则决定了这把剑砍向何方。我们不能因为急着赶路,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人文社科以人为研究对象,直接观照人本身的发展,对于匡正人类社会及个人正确发展之道责无旁贷,人文社科教育也就不可或缺。
具体到教育本身,广义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前者是指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后者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和目标,致力于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人。
这两者为教育的两个方面,共同服务于人的成长,不能对立和分开。然而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于专业教育有过度重视和信赖的倾向,以致培养出了很多“知识过硬、文化欠缺”的“瘸腿”的人。因此,大学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同样重视通识教育,这在全世界已然形成高度共识。
就教育内容而言,以哈佛大学为例,通识教育包含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数学、自然学科的一些基本课程。因此,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社科教育的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无论自然学科还是人文社会学科,都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分,只是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社科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数学及自然学科更容易被轻视和忽略。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不够充分,通识教育中人文社科教育不够充分,人文社科教育中触发深度思考和心灵震撼的内容不够充分。因此,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尤其紧迫和必要。
多些人文社科素养更容易安顿好一生
由于受传统重理轻文、重器轻道思想的影响,以专业技能,尤其是自然学科为代表的硬技能历来颇受推崇。不过,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软技能,日益成为大学和用人单位的关注点。
这些软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个人自控自律能力、跨学科及跨文化理解力等。高层次领军人才除了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之外,无不具备热忱的人文情怀、开阔的全景视野、深刻的洞察力、高超的团队领导力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这些人无论身在哪个领域,都一定具备良好的软技能,或者他本来就出身于人文社会学科。
现实中,能成为高层次人才者毕竟不多,但无论是杰出英才还是芸芸众生,生活都是复杂多变,甚至是矛盾的。自然app技术能解决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但很多麻烦恰恰并非来源于此,而是源自人与社会、他人乃至自己的关系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在治疗众多注册后,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他发现,当下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明显创伤,生活稳定、优渥,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缺乏积极生活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上述问题自然app很难解决,恐怕只能靠人文社科解决。
人是物质动物,但也是精神动物,人需要信仰和精神支柱。人活于世,说到底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些只靠物质是不行的,而是要靠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当下,太多所谓的“文化产品”只能算是娱乐快餐,可以消磨时间,却难以消除人们内心的空虚感,就是因为其缺乏智慧养料,不能滋养心灵。
反之,如果能学一些人文社会app,特别是学一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维方式问题,建构app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十分有益于人们运用客观、系统、辩证和发展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陷入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多一点人文社科素养,更容易安顿好自己的一生。
人文社科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明升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学而不是神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鲜明的体现。
在国家治理层面,“以人为本”体现为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曾撰文表示:“明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民本思想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以民为本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此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这种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个人发展层面,“以人为本”体现为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个人道德的升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明升中国人重视个人修养,实质上是对个人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肯定和尊重。它倡导人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己打理好自己,努力去实践“人人皆可为圣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
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把握住自己的根和魂,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走向未来不可割裂的精神血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加强人文社科教育,是建设和宣传明升中国特色、明升中国风格、明升中国气派哲学社会app的必然要求,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合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加强人文社科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总之,鉴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我们对其可以有更客观的理解和认同。事实上,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生的成长既要增强人文社科素养,又要增强自然app素养。自然学科的学生要多学一点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科的学生也要多学一点自然学科知识。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