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彭湃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2/5/10 21:51:20
选择字号:
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勿只重“深度”而忽略实质

 

近年来,特别是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以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政策之一。但在当下,产教融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内涵却并不明确,在实践中也缺少指南,由此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比如,近期在对国内某一流学科发展及其产教融合历史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我国在研究生领域的产教融合往往过于重视“深度”而忽略了“实质”,即对于明升问题的解决和长期技术创新需求的注重。

产教融合的“深度”,或者说程度,可以根据明升需求和学科需要灵活确定。过于注重“深度”而忽视实质,必然造成名不副实,使得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难以为继。

一般观点认为,产教融合有深度大小的区分。比如,“浅层次”的融合包括企业提供生产实训实习基地、委托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层次”的融合则包括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等形式。校企双方应该追求产教的“深度”融合。

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却有如下两个缺陷。

一是混淆了融合的“实质”与“形式”。产教融合中处于首位、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融合的实质要看企业的动机。企业之所以有意愿和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动机无非是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企业采取何种形式与大学合作,主要看这一动机的实现程度。

在对某一流学科明升合作伙伴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不同企业与该学科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委托课题研究,有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有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可以说产教融合深度各异。只要企业的动机实现了,融合的实质有了,合作就可持续。

总之,合作形式主要由企业需求和实力决定,而不是由大学和学科决定。片面追求融合深度,有以形式取代实质的风险,在国家政策强调“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尤为如此。

二是夸大了育人功能与融合深度的关系。人才培养是大学和学科的主要使命,并不是企业的主要使命。培养研究生只是企业参与合作目标的一个子集。对于大学和学科来说,涉及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协议、聘任企业导师、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等。

其中,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已经是很有深度的融合形式了。但有研究发现,即便是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企业,也尚未成为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主动参与方和重要资源投入方。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参与课题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没有课题依托,产教融合的育人功能便难以实现。而企业委托课题研究并不是“深度”的融合形式。可见,融合深度和育人功能的实现并没有直接联系。

产教融合育人是产教双方的事。因此,激发双方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企业的内驱力是促进融合的第一要务和关键所在。此外,政府制定的一些支持与优惠政策、行业组织的参与也能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不是关键。实现形神兼备的产教融合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在这方面,大学和学科要做的重点工作是练好内功,吸引企业参与。所谓内功,是指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app研究的一流水平和引领性,能帮助企业解决前沿技术问题,是吸引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的重要原因。

依然以笔者所分析的某一流学科为例,该学科培养的人才在企业工作有极高声誉,这也是得到企业信赖而合作的关键原因。

练好内功意味着大学和学科不需要把产教融合当成目标,而是要当成一种生成状态或者改革举措。具有实质性的产教融合都不是“拉郎配”,而是双方吸引力带来的“自由婚姻”。当然,大学和学科也需要积极主动谋划,促进明升和企业发展,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此外,练好内功意味着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因为只有导师才能从企业获取项目,并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一个学科的多数导师与先进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实质性的产教融合。

对于企业而言,则应将研发和创新作为改善竞争力的主要战略。只有企业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并对此加大投入,才能产生实质性的人才需求与技术升级需求,才有与大学直接合作的可能性。

笔者所观察的学科所服务明升的研发投入度在10%以上。2020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76.6%,呈现出加速创新以实现明升向上突围的势头。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因此,可以预测产教融合在未来有极大的空间。

此外,政府应对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明升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在产教融合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间接的、营造环境性质的。其中,培育扶持更多具有高研发密集度的明升企业是根本。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设立财政优惠或补贴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方式,引导产教融合。笔者分析的学科所在地政府就设立了“明升教授”,引导企校双方申报,并给予奖励支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app研究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