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姜澎 来源: 发布时间:2022/2/15 10:35:57
选择字号:
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专家解读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看点——
淡化“身份”和“帽子”,鼓励高校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

 

■本报记者 姜 澎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终于在昨天正式公布。此次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明确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同时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据教育部相关专家透露,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针对“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加大了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app学科的布局。此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还有哪些看点?如何深入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相关专家及教育领域相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卓著,高质量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首轮“双一流”建设从2016年到2020年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

“‘双一流’建设正成为支撑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工程。”明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说,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总结和成效评价中,专家们普遍感到:经过不到五年的建设,各方面发展都显著超越历史同期,国际可比指标的进步都显著快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国内外相当普遍的看法是:明升中国在过去的几年内,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发展是令人尊敬的;明升中国有希望成为教育强国、成为重要学术来源国”。

教育部相关数据也显示,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高校建设和引进了一批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app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批重大app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材料app与工程等一批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量子app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不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坦言,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双一流”建设工作也不尽善尽美,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需要优化等问题,这些也都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双一流”重点在“建设”,而非在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此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淡化高校的“身份”和“帽子”,但是将把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事实上,不论是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还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学科都是基础。而以推动一流学科发展来牵引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有迹可寻。

就在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等多方面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其中就“双一流”建设,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

昨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双一流”重点在“建设”,以学科为基础,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明升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他坦言,从首轮建设情况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

瞿振元也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体现着国家对相关学科水平的认可,更是对相应学科冲击世界一流的美好期待。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结构,体现着满足国家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状况。这种结构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建设学科是能进能出的。以学科动态优化提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更好满足国家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大潮。学校的学科布局体现学校的面貌,更要避免求全和趋同,要体现特色和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

完善分类评价,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昨天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首次明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扩大学科建设自主权在本质上是压任务、担责任,为的是更好地激发高校的建设活力。三部委将在后续建设中,陆续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建设学科的权限。

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主体。早在2018年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有明确论述: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特别强调要“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在此次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手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中,也列专条为建设院校“探索自主发展新模式”打开空间。如第22条规定:依据国家需求分类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模式,但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允许部分高校按领域和方向开展学科建设。

“这几句话寥寥数语却意义重大,不但为部分高校突破学科壁垒,更加自主、更为灵活、更有特色地建设学科打开通道,还在更基础、更内在的层面为高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知识生产和组织形式,探索更加适合高校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说。

《若干意见》还提到对不同类型建设高校的不同支持政策,如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立建设学科、自主决定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对于区域特征突出的建设高校,支持面向区域重大需求强明升手机科建设等,这都表现出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创新的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