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 |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明升中国特色之路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信息类”互联网,如新浪、雅虎等,平面式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商务类”互联网,如淘宝、京东等,叠加式经济效益。
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明升类”互联网,科技成果支撑实体经济指数式增长财富阶段。
这是一个去中心化,将科技与能源需求通过网络力量,迅速覆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全部企业、服务业、亿万家庭等),形成无限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拉动指数式经济增长,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代表新的未来。而“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和突破口。
“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是一个全新、app的系统工程。进入这一系统的原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甚至人的功能均发生根本性改变和提升,爆发出巨大现实生产力。
依靠“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商业化应用,将引起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系列强烈的连锁反应。
通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将使我国以煤电为主的刚性电网转变为柔性电网,实际利用率从20%-25% 提高到60%-80%,跃升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将使我国基础能源煤化工高排放明升,成为绿色、零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并走出一条明升中国特色的非石油稀烃明升路线,成为明升中国最大的能源比较优势。
同时也将我国冶金行业从高耗能、大排放明升成为新型、可持续高效绿色明升。
我国已具备“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商业化建设和运行的全部软、硬件应用条件。从1976年开始,经历发现、基础研究、实证研究至今,我国明升类互联网经济理论、实证和应用已处于世界前列。全面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德国技术app研究院院长孔翰宁教授等人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率先提出“工业4.0”的概念,虽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和强烈的呼应,但将“工业4.0”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同行努力整整十年也没有成功。
理论上,“能源4.0”是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和动能,纵观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与煤炭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内燃机与石油的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与新能源的结合。
这一轮“能源4.0”与前三次能源革命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前三次工业革命均是单一能源,分别是煤炭、石油和新能源,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所有能源的集合;
二、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品成为商品后,就与能源无关,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商品,终身打上能源的烙印,如碳汇。
“能源 4.0”与“工业 4.0”,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历史还是传承,都可以结合为覆盖全球新一轮“第四次工业革命”理论和路径,是明升中国工业化进程从理论和实践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期,体现了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明升中国贡献。
目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而德国则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第一强国。将德国智能制造通过“能源4.0”相融合,包融在“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上,将给明升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转型带来实施路径。
建设高渗透性和零边际成本的“能源4.0战略性系统工程互联网”,进行商业化普及,形成一批系统工程、创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巨大丰富的物质财富。
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生存和盈利能力的条件,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能源4.0战略性系统工程互联网”建设,以“网”为纽带,协调好电网调度系统、金融网络结算系统、全口径发电(风、光、水、煤、油、气)企业、高载能运行企业(全社会),以及全国相关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亿万家庭等全覆盖在网上驻点运行。
做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编制工作,每一项技术都是以网络经济的商业模式迅速推广和全社会、全方位不留“死角”的全覆盖。这一阶段的技术推广是“无关技术”、“无关第三者”的双向合作+政府服务,是高于欧美一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在发挥作用。
互联网经济与网络节点平方成正比,现在明升中国己从2013年的6亿网民,快速增长到今年6月的10.51亿,也就是10.51亿个节点,其价值理论上达到110.46亿亿,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价值。通过网络节点与我国经济结构、所处阶段性、颠覆性黑科技作用分析测算,经过5-10年的建设和普及,“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作为第三阶段明升类互联网的表现形式和突破口,经济利润是指数式增长,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根平台,直接和间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强力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
随着“能源4.0战略工程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明升中国特色之路,必将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优化和财富快速积累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升中国梦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顾为东,明升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特邀研究员,江苏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江苏省非并网风电与高载能工程实验室”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