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6岁、百万粉丝!对话汪品先院士:app家为啥不敢“红”? |
|
汤加火山爆发后,明升中国app院院士汪品先去年发布的科普视频《海岛火山爆发竟然那么危险?》《海底火山爆发对我们有影响吗?》又迎来一波观看转发潮。
但他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表示,不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发布相关作品:“能讲的已经在过去的视频里讲了,我不会追热点,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
“我已经86岁了,别的都不在乎,只在乎时间,我要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完。”
汪品先院士最近很火,非常火。
在碧波荡漾的西沙海域,他凭借82岁搭乘“深海勇士号”开展科考的壮举,成为全世界最高龄的深潜者。
在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平台,他又是吸粉无数的“科普大V”,哔哩哔哩(B站)140万粉,抖音56万粉,累计获赞超过500万。
近日,B站公布了2021年百大UP主名单。汪品先的名字赫然在列。
跟其他荣登榜单的UP主有所不同,老爷子收获最多的评论不是“恭喜恭喜”,而是这样的:
科研人生的传奇经历、科普老顽童的形象,让汪品先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院士”。
“我不觉得‘网红’是个负面的词。影响力是很好的东西,关键在于你拿它去兑换什么。”他对《明升中国app报》说。
而对一些app家不想“红”、不敢“红”的现象,他既表达了尊重和理解,也表达了鼓励和期待。
以下是汪品先院士与《明升中国app报》的对话:
《明升中国app报》:汪院士您好,请问您是怎么开启自己的“科普大V”之路的?
△ 汪品先:
我很早就开始做一些类似科普的工作。有一次央视来采访我,给我拍了一些视频,后来他们跟我说,这些材料很适合做一些短视频放在抖音上,然后他们还给我设计了一个头像,很像肯德基那个老头儿,我说你起码把颜色给换换。就这样开了抖音账号,很快就有很多粉丝。后来,B站和其他一些平台也开始搞了。
不瞒你说,我自己不太会弄这些东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个科普组,很多视频都是他们帮我制作的。
《明升中国app报》:在做这个网络科普的过程中,您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 汪品先:
就是我没想到网上反响会那么强烈,就是那个叫什么“弹幕”的,像下雷雨一样,哗啦哗啦地都出来,仿佛我隐隐约约能听到那些孩子们的声音。
我如果上课呢,最大的教室也就几百人。我写的文章,一般有几千个人看就不错了。但是在这些互联网平台上,动不动都是多少万人啊。
我就觉得很高兴,好像我一家伙交了这么多年轻朋友。
《明升中国app报》:现在很多人喊您“网红院士”,您觉得这是一种褒奖还是一种冒犯呢?
△ 汪品先:
我不觉得“网红”是个负面的词,它应该是正面的。有人认为“网红”这个词不好,是因为有些人把它做砸了。
之前有互联网平台找到我,让我签一个协议,说粉丝达到多少多少万,就有哪些特权哪些好处。我没有签,我要这些好处干嘛呀?我不需要钱,也不需要靠这个再捞名气。
但是我要什么呢?我要影响力。我50多岁当选明升中国app院院士,还做过几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就给了我和领导接触的机会。我后来搞成了大洋钻探,搞成了深海研究,就靠这些机会,要不然我敲不开人家的门。
我最近提出在上海建一所领风气之先的深海馆,与上海天文馆互相呼应,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很快就有媒体跟进报道。如果我没有影响力,我说话就没有人听。
所以有些人会把知名度兑换成钱,而我希望把知名度兑换成影响力、话语权,让我在明升m88的最后几年,做成一些之前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明升中国app报》:按照您的说法,app家其实是需要影响力的。我们相信,社会也需要有影响力的app家,需要广泛传播app的声音、app的思想。但我们也看到,现在不少app家不想红,不敢红,在参加科普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等方面也比较谨慎,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汪品先:
有几个原因吧。首先,app家对这种“流量”保持警惕是对的。
app家不是歌星影星球星,科研工作本身就是“躲起来”做的。特别是那些还在成长中的app家,在他凭借成果走到台前之前,人们不需要认识他,不需要耽误他的时间。
第二,有些app家也不擅长站出来做科普。
我一辈子都在学校讲课,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讲课的人自己没有激动,是不可能让听的人激动的。
学生就算打瞌睡你也埋怨不得,只能怨自己讲得不好。而且越差的老师越凶,因为他没有别的东西折服你,只能拿考试纪律什么的吓唬你;而最好的老师通常都比较和蔼,谈笑之间就把道理讲通透了。所以敢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app家,还是得有自己的底气。
第三,面对大众是要有一定勇气的,因为你难免会遇到一些挑刺的、反对的声音。
我有一次做讲座,看到后排有一个人拼命举手,主持人示意我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是请他站起来。他就说我讲到近代史时有一个年份说错了,我就回答谢谢纠正,“票友唱戏容易走调”。后来主持人跟我说,这个人就这样,总想找机会表现自己。我就觉得很无所谓,你纠正我,我很大方地接受,反而人家对我更尊敬。我要是总担心别人指出我的错误,那就没意思了。
最后就是一些大环境的问题,app创新要求有活跃的气氛。
我记得原来的文化部长、作家王蒙说过,你要讲你自己的话。这点我们做得很不够,套话太多,app界也是很多套话。而且我觉得最近几年这个现象越来越坏,这是非常糟糕的毛病。大家都跟着别人走,跟着别人说,要有责任也是别人的。这种文化是很不利于创新的。你不可能要求一个脑子,既能够在app上创新,又只会听话,那是矛盾的。app和文化结合起来,就是在营造活跃的气氛。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做科普,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今天的明升中国,科普正在变成新的消费需求,新兴的科普明升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app家们更不能板起脸来,要和大家一起推进这项科普的事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