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星星的孩子”变了 |
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初见成效 |
|
“茅茅今天能跟着做广播操了”“允允今天主动问了为什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杨蓉最近总收到家长发来的消息,喜悦之情仿佛能从手机里透出来。
这些都是在上海十院儿科接受粪菌移植治疗的自闭症儿童,短短几个月,这些孩子的变化让人惊喜。
茅茅在3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10年来父母一直坚持带他去康复机构干预,但茅茅还是容易情绪激动,常说些缺乏意义的话,运动起来缺乏协调性,还经常有稀便、挑食。
去年9月,父母带茅茅志愿参加了上海十院的粪菌移植治疗临床研究项目。第一疗程,茅茅就学会了吞服胶囊,情绪也越来越稳定,见到陌生人也能做出反应;第二疗程,茅茅说话时逻辑性明显改善;第三个疗程,茅茅愿意睡午觉了,每周可午睡1到2次;第四个疗程,茅茅来复诊时主动给医生送上自己写的祝福卡:“鲜花和绿叶结伴,愿您永远快乐!”
“临床发现自闭症儿童多伴有胃肠道症状,如便秘、腹泻、食物过敏和不耐受、菌群失衡、某些营养元素缺乏、饮食结构单一等。这提示自闭症的发生可能和肠道功能障碍有关。”杨蓉告诉《明升中国app报》,“另外,自闭症儿童多数在3 岁前发病,与婴儿肠道菌群的发育进程重合,也说明肠道微生物能否正常发育成熟并保持稳定可能关系到婴儿的健康。”
杨蓉团队对参与临床研究项目的自闭症患儿粪便进行菌群测序,发现菌群结构不同于正常儿童,而给小鼠喂食自闭症患儿的粪便,发现其逐渐出现自闭症的相关表现(如迷宫实验)。
“这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发生的原因,此结论与以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一致。”杨蓉说。
在此基础上,上海十院儿科和肠道微生态诊治中心共同合作,对100余例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儿童粪菌移植和小肠液移植。
移植前的检查中发现,多数患儿有食物过敏和不耐受,且部分患儿脑部磁共振提示存在脑功能异常。通过饮食调整和粪菌移植,接受四个疗程(每个疗程一个月)的治疗后,初步统计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儿有效率达60%左右,而联合小肠液移植的有效率可以提升至70%以上。据家长反馈,其中睡眠质量、排便情况和行为语言改善明显。
去年8月,上海十院申报的《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获上海市卫健委批复并发布。此后,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上海十院临床明升手机版科创院区启动,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GMP标准肠菌移植实验室,形成一套完整的粪菌移植规范,如供体筛选、标准化的菌液和胶囊制备、粪菌的质控等,自闭症的菌群移植治疗也被纳入其中。
目前,上海十院已组建了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供体筛选与专职管理人员、粪菌移植标准化菌液和胶囊制备团队、粪菌移植治疗团队、病人信息化管理医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团队等,以及联合脑功能磁共振影像学分析等专业团队,并在自闭症的诊治中不断积累系统化的临床经验。
“目前,该治疗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无合并胃肠道症状的自闭症儿童目前还没有粪菌移植的随访结果。”杨蓉说,“为排除安慰剂效应,目前上海十院已启动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患儿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国内有14家分中心(医院)将参与研究,并招募志愿家庭,希望能帮助更多‘来自星星的孩子’及其家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