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8岁诺奖得主物理学大师温伯格去世,生前求索宇宙终极理论 |
|
据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官网消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于北京时间7月24日去世,享年88岁。史蒂芬·温伯格 图片来源于得克萨斯大学官网
温伯格在物理学众多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他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
温伯格是美国国家app院、伦敦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美国艺术与app学院和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该学会于2004 年授予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1年获得美国国家app奖章,1999年获得刘易斯·托马斯奖,2020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1967年,温伯格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阐述电磁力和弱核力如何作为统一的弱电力,预测了当时从未观察到的基本粒子(W、Z 和希格斯玻色子)的特性,并推测“弱中性流”决定了基本粒子如何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后来的实验包括 2012 年在瑞士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中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都证实了他的预测。
温伯格也热衷于科普工作,他著有《解释世界》、《终极理论之梦》、《最初三分钟》和《仰望苍穹》等,这些作品在app界和大众之间流行。例如,《最初三分钟》用简单但激动人心的语言描述了宇宙诞生的最初几分钟,并阐述了宇宙膨胀的原因。书中,他说:“宇宙越显得可以理解,就越显得没有意义。”后来,他补充道:“我并不是说app告诉我们宇宙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说宇宙本身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意义。我们也有办法为自己的生活找一点意义,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努力去认识宇宙。”
《仰望苍穹》收录了温伯格的捍卫app、“反击”如宗教神创论者、宇宙智能设计论者、app理论的社会建构论者、后现代主义者等“文化敌手”的文章。他在书中驳斥宗教神创论和宇宙设计论,表示“不管是否有宗教,好人都行善,坏人都做恶;可是若想使好人做恶,就要利用宗教。”
在《终极理论之梦》中,他表示“我们今天的理论只有有限的意义,是暂时的、不完备的。但是,我们总会隐约看到其背后终极理论的影子,那个理论将具有无限的意义,它的完备与和谐将完全令人满意。”他也对哲学和宗教进行了批判,诸如“哲学家的观点偶尔也帮助物理学家,不过一般是从反面来的——使他们能够拒绝其他哲学家的先入为主的偏见”。
他还表示,宗教有过重大的道德和艺术贡献,同时也造成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异教徒讨伐、宗教裁判所和犹太人大屠杀。“宗教的功过不是这里可以评说的。不过,我还是想说明一点,把宗教迫害和圣战归结为宗教的扭曲,也无助于功过的评价。”
由于温伯格撰写的科普作品,他获得了“刘易斯·托马斯奖”(Lewis Thomas Prize),该奖项表彰“作为诗人的app家”、“连接app和人文世界的罕见之人,他的声音和视野能够告诉人们app的美学和哲学维度”。
温伯格1933年出生于纽约,他是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温伯格在诺贝尔奖官网所示的自传中写道,他早年对app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十五六岁时,他的兴趣集中在理论物理学上。1954 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本app位,之后在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进行了一年的研究生学习,开始研究物理学。
此后,他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并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在此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费曼图的高能极限的特点、第二类弱相互作用流、对称性破缺、散射理论、介子物理等。
1961年到1962年,他开始了对天体物理学产生积极兴趣,然后在1971年完成《引力论和宇宙论》(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1966 年到 1969 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Loeb讲师,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1969 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教授。1973 年,担任哈佛大学希金斯物理学教授,以及史密森天体物理天文台的高级app家。1982 年起,他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担任了数十年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
温伯格曾经给予即将步入研究领域的大学毕业生四条建议(在2003年发布于《nature》):
第一,没人知道一切,你也不必知道(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温伯格介绍说,自己本科毕业后,对他而言物理学文献如同未经探索的广阔海洋。当时,他认为在开启自己的研究之前,必须了解所有部分。
“如果我不知道已经做过的一切,我怎么能做任何事呢?幸运的是,研究生院的第一年,我落入了资深物理学家的手中,他们不顾我焦急地反对,坚持我必须开始做研究、在前进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道的内容。要么沉没,要么游泳。令我惊讶的是,我发现这是可行的。我很快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不过当我拿到博士学位时,我对物理几乎一无所知。但我确实学到了一件大事:没有人知道一切,你也不必知道。”
第二,游泳时不想沉没,应该向汹涌之处去(While you are swimming and not sinking you should aim for rough water)。温伯格举例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时,一个学生表示希望研究广义相对论,而非他在研究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因为前者的原理众所周知,而后者对这个学生而言似乎一团混乱。
他突然意识到,该学生所说的正是支持其研究粒子物理学的绝佳理由。粒子物理学是一个仍然可以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领域。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确实为一团糟,但从那时起,许多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开始去解决这个问题,并把几乎一切放在“标准模型”理论中。“我的建议是前往‘混乱’之处,那里正是有所作为的地方。”
第三,原谅自己浪费时间(Forgive yourself for wasting time)。他表示,学生一般只被要求解决教授认为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app上是否重要并不重要,而只是为了通过课程。实际上,现实世界中,很难知道哪些问题重要以及在某个特定历史时刻能够解决。
“二十世纪初,包括洛伦兹(Lorentz )和亚伯拉罕(Abraham)在内的几位著名物理学家努力研究电子理论,部分原因是为了理解地球通过以太运动影响为何未能被探测到。现在,我们知道他们在试图解决错误的问题。当时,量子力学还没有被发现,没人能提出成功的电子理论。由于你永远无法确定哪些问题正确,你在实验室或办公桌上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浪费。如果你希望具有创造力,那么就必须习惯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没有创造力上,习惯于被困于app知识的海洋。”
第四,学习app史(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他表示,至少要学习自己所在app细分领域的历史。这可能对app工作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app史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更有价值。
他说,作为app家,可能不会发财,朋友和亲戚可能不理解你研究了什么,你研究的内容可能不会立即有实际应用,但是可以通过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app历史的一部分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得克萨斯大学的消息显示,温伯格一生都对遏制核扩散感兴趣,并曾短暂地担任过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署顾问。他主张在美国建立一个具有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力的超导超级对撞机,不过该项目最终未能在上个世纪90 年代获得资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