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计红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6/10 20:28:43
选择字号:
300亿打造一所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学,他如何做到?|专访

 

摘 要

• 很多高校间的所谓“学科交叉”合作都是跨领域联合申报项目,“合伙拿钱”,拿到钱就分钱走路。

• 一旦我们要招收本科生,那我们瞄准的目标应该是国内的“尖子生”。而培养“尖子生”的方法跟普通学生是不一样的。

• 校长未必是最聪明的人,其最主要的职责是引领大方向,同时避免干预太多。app家们往往比校长要聪明,而聪明人大多有个性,“怪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包容。

• 对年轻人来说,要避免他们在资深学者领导的大团队里被边缘化,压抑他们的独立性,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

• 在进行人才招聘或职称晋升的时候,我们绝不会以人才“帽子”作为遴选与评估条件,而是要看科研成果,而且是以这一领域世界知名专家的评价结果说了算。

一位计算机领域知名学者,一所在QS2021世界大学排名中居第27位的一流大学,两者的“牵手”将会发生怎样的“明升手机反应”?

今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宣布,由该校首席副校长、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IEEE Life Fellow)、 香港工程app院院士倪明选教授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首任校长。

自此,这所于2018年底开始筹备、预计将在2022年9月“开门迎客”的新大学引起了公众强烈的好奇:它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于世界高等教育版图?作为创校校长,倪明选会为这所大学打上怎样的烙印?

“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交叉学科。如果能把交叉学科做成功,将是世界高等教育界的首个成功范例。”6月3日,倪明选接受《明升中国app报》独家专访,首次披露了他对于这所大学独特定位的构想,以及他作为创校校长的使命和理念。他希望未来的港科大(广州)能够跳出“框框”,少喊口号,多做实事。

让“学科交叉”确有成效

《明升中国app报》:作为创校校长,您的发展理念及远景构想将会对这所大学产生深远影响。您认为您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您对这所大学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期许?

倪明选:

所有高校最核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讲,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同时吸引世界一流的教师来我们这里,做出一些世界领先的尖端科研。

对于一所全新的大学来说,这比较有难度,因为需要从零开始。而对于港科大(广州)来说,却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有港科大打下的很好的基础。

今年是港科大建校30周年。它过去30年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让我们打出“港科大”这块招牌的时候很有底气。

不过,虽然过去30年做得不错,但我们也在反思,如果重来一遍,我们应该再做些什么呢?可以说,港科大(广州)是港科大新的梦想。因此,我们提出“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在港科大既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另一方面不希望有总部、分校之争,谁优谁劣的差别,而是在“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双校平等”的原则下,让符合毕业条件者获得港科大学位。这样,两个校园可以在学术、行政和知识转移方面相互增效、互补,实现1+1>2的效果,推动香港科技大学整体的发展。

《明升中国app报》:贵校目前在学科规划方面,划分为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和社会枢纽四个板块,共包括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明升m88app与生物明升手机版工程、城市治理与设计等在内的16个学域。这一学术架构也与这一出发点密切相关吗?

倪明选:

是的。开始筹划港科大(广州)时,我们就在想一个问题,即我们在广州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仅把港科大的工学院照搬过去,把计算机系照搬过去,意义并不大。而且,这样做还会造成两校互比,影响未来的合作。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了交叉app。

对于交叉app的重要性,现在全球高教界人士都已达成共识,即只有学科交叉才能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科研结果,也都想将之付诸实践。

然而,在传统的学术架构下,学科交叉很难做得切实有效。例如,很多高校间的所谓“学科交叉”合作都是跨领域联合申报项目,“合伙拿钱”,拿到钱就分钱走路,最后你拿你的钱、我拿我的钱做同一个东西,然后发文章交差,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大。

在我看来,这是由结构导致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一方拿的钱多了,另一方的钱就会少,合作的诱因不够,效果就很难体现出来。

因此,我们重新设计了跨学科的架构,改变以往高校中从底层基础研究到最上层应用研究的垂直学科结构,形成一个横向的、可以彼此间合作的学术架构。

这样,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两个校园的学术架构可以彼此关联而互无重叠,实现传统学app院架构与交叉学科枢纽架构错位发展。

打破“框框”培养创新能力

《明升中国app报》:港科大(广州)首期将招收4000名研究生,包括3000名博士生和1000名左右的硕士生。这样的目标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设定的?

倪明选:

国家高层领导曾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政府相关部门有高度共识,并且在积极地践行和落实。

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的重心将放在如何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上。

现在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擅长考试,却缺少发现问题的本领。所以我们希望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真正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位居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十大手机版之首的新型智能杀菌涂层这一成果为例,它可以断崖式地减少日常消毒次数,终止因消毒对环境造成的次生灾害等。

这就是典型的学科交叉成果,只有跨学科才可以研发出这样的产品。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上,将学科交叉作为主要的目标和方向。

《明升中国app报》:以“枢纽”来划分学科领域是颇有新意的做法,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倪明选:

在构建学术架构的时候,我们想过是保留传统的名称,还是换个名字。最终,我们觉得如果还是传统的学院名称,很容易陷进此前的窠臼里,所以决定把名字改掉,冠之以“枢纽”,打破“框框”,体现跨学科的内涵。“枢纽”就好像飞机场,不同的人可以在这里交汇后离开,我希望能够体现这种感觉。

而之所以将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和社会枢纽并列,是按照“硬”app、“软”app、“系统”app和“社会”app这几个维度分类的,以之统领其下四个学科领域,即我们称之为“学域”的交叉学科。

其中,功能枢纽是将材料、微电子、能源等重要且必需的“硬”app领域加以交叉,信息枢纽则涵盖了人工智能、数据app、物联网等“软”app交叉学科。

基于“硬”app和“软”app,我们又构建起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系统枢纽学域。另外,学术必须要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又设计了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等社会枢纽所统辖的学域。你可以感觉出来,每一个学域都需要与其他相关学域或与香港清水湾校园的传统学科合作。

我们希望这样的学术架构能够快速反映社会需求,与社会形成更加紧密的对接。

例如,当若干年后一个学域陷入沉寂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之慢慢压缩;当预见一个新兴领域即将崛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前瞻性地成立新的学域,迅速找来一批有关的教师培养相应的人才。

总之,我们的设想是,以四大枢纽搭配不同的学域,枢纽设置保持稳定,而学域则按需求变化。其目的就是从架构角度,让学科真正从交叉达到融合。

这个枢纽与学域的架构是从学术与教学的行政管理角度来看的。为了促使交叉学科成功,我们还将建立各种跨学域学科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明升中国app报》:据悉,你们未来也会将本科生培养纳入日程。目前这样的框架还会不会作出调整?

倪明选:

本科生是未来一定要培养的,但从发展交叉学科层面考虑,如果学生本身在传统学科领域没有深厚基础,就很难在交叉学科做出成绩。而如果一开始招收本科生,没有一定基础的话,就无法做到有效交叉。

另外,我们也需要时间思考本科生培养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现在培养本科生的方法是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本科生的素质有很大差别,有的本科生两三年就已经比有些研究生厉害了,而有的读了四年还不一定能毕业。

因此,对于本科生教育,首先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学制上要有相当的弹性。其次,本科生的教育应该是宽视野的教育,要能让学生找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我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我们要招收本科生,那我们瞄准的目标应该是国内的“尖子生”。而培养“尖子生”的方法跟普通学生是不一样的。

不过,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我们都希望香港的老师和广州的老师能够精诚合作,香港的老师可以到广州带学生,广州的老师也可以到香港带学生。港科大所有的课,在广州或香港的学生都可以选,学分都会互认。

《明升中国app报》:打开港科大(广州)的官网页面,会看到醒目的倒计时牌:距离2022年9月1日,还有几天、几分、几秒。请问现在学校校园建设进行得怎样了?

倪明选:

现在校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4小时开工,完全在按照进度来做,所有建筑物预计将于今年8月底完成主体建构封顶,明年5月底交付给学校,开始内部装修,预计9月1日开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校园规划设计。这项工作是由世界顶级建筑事务所KPF牵头完成的。我们把我们的“促进跨学科合作、鼓励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和港科大元素告诉他们,让他们将之变为现实。

预计校园一期投资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现在很多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个火柴盒,比较死板,而我们的校园会非常不一样,我想交付后大家都会引以为傲。

另外,我们的校园将会体现“生活实验室”的概念。整个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室。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定会尽可能在校园内应用,如校内无人车、灰水处理、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等等。

目前校园设计有超过6万个节点收集各种数据, 我们的校园大脑可以监控整个校园的活动生态,以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的智慧校园。

给教师最大包容和自由

《明升中国app报》:贵校一期计划全球招募教师400人,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没有增加招聘的难度?

倪明选:

应该说,招聘教师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花很多时间在做的工作。

事实上,现在全世界都在抢人才,不只是广州,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在进行“抢人大战”。找到一位好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现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与各学域推荐的教授,尤其是资深教授及高级行政人员在线上视频通话,昨天晚上我就在与我们未来图书馆馆长的人选视频面谈。

疫情给这项工作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疫情之前,面试一般都是要面对面现场交流的,得坐飞机来来去去。而现在改为了线上交流,效率大为提高。

不过,有时候面对面的交流也很重要,有些老师还是会亲自过来感受一下这里的环境,所以各有优缺点。

《明升中国app报》:在您看来,港科大(广州)要具备怎样的吸引力,才能够吸引来您理想中的老师?

倪明选:

这也是我在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30年前,港科大刚刚成立的时候,它所提供的薪水在亚洲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而现在这一优势在内地各种人才计划的对比下,已经不那么突出了。幸好,我还可以说,港科大在世界的知名度、活泼宽松的科研环境与管理制度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当然我会和他们讲我们的办学理念。在这里,我们会给人才以最大的包容和自由,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把自身的潜力都发挥出来。

在我看来,校长未必是最聪明的人,其最主要的职责是引领大方向,同时避免干预太多。app家们往往比校长要聪明,而聪明人大多有个性,“怪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要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包容。而学校则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科研设备。

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围绕某个研究项目一起合作。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要避免他们在资深学者领导的大团队里被边缘化,压抑他们的独立性,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

《明升中国app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很多高校管理层面临的挑战。您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一情况?

倪明选:

还是要回归学术本质,严格学术纪律。在进行人才招聘或职称晋升的时候,我们绝不会以人才“帽子”作为遴选与评估条件,而是要看科研成果,而且是以这一领域世界知名专家的评价结果说了算的。

我们很乐意看到老师拿到“杰青”“优青”等帽子,但没有“帽子”的老师并不意味着科研不好,毕竟,抢“帽子”在目前的学术生态环境里是很辛苦的。老师应该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在科研、教学与指导学生上面。

另外,我希望能够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思维,比如对学术不端行为严惩不贷。曾经有一位国内名校的老师到我们这里应聘。他的研究工作做得很漂亮,但到最后一关时有人发现他的一篇论文是被撤的文章。这位老师解释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挂了他的名字,但在我们看来,学生的文章里有你的名字你就要负责任,所以我们当场就将他淘汰了。

我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只有痛下决心来改变,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

少喊口号,多做实事

《明升中国app报》:在出任港科大(广州)校长之前,您还担任过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和港科大首席副校长。这些经历对您有哪些裨益?

倪明选:

我在每个地方都永远在学习。怎么招聘老师、怎么评价老师……我都在一边做一边想如何做得更好。就具体学校而言,港科大有港科大的特色,澳门大学有澳门大学的特色,最重要的是问题出来了,怎么解决比较好。

例如,交叉学科的老师并不好招聘,因为评审委员会的老师来自不同领域,而不可能所有的领域你都懂。但如果只听某一个人的判断,很可能就会被误导,因为他可能有偏见。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我已经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谋划重组评审委员会。

所以我想我的优点是永远在观察和学习,不断在调整和修正自己,寻求更好的方法。不要变成老顽固,我时常这样提醒自己。

《明升中国app报》:计算机app这一学术背景对您从事管理工作有何帮助?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您觉得传统教育应该作出哪些调整和改变?

倪明选:

学习计算机学科有一个好处,就是要永远跟着潮流走,不然就会被淘汰。因为计算机是最容易做创新的一个领域,旧的知识很可能会变成“包袱”。

另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可以帮助我做决策和预估。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学计算机。它对我从事管理工作帮助很大。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老师的角色很重要,其核心是传授知识。而现在所有的知识网上都有了,所以也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即他们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重新学会怎么教书。

就此,所有港科大(广州)的老师都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训练,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实验。而从学生的角度,则要具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简单地追求标准答案。

《明升中国app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港科大(广州)将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倪明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规划,对于大湾区和香港、澳门的高校而言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多所高水平大学。

对于高校间的发展,我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特别是培养人才没有单一的模式,应该鼓励多元的模式与良性的竞争;二是每个学校都不要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堡垒,而是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鼓励彼此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

现在虽然也有诸如高校联盟这样的合作组织,但我感觉喊口号居多,没有落到实处。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少喊口号,多做实事,产生一些看得见的成果。

《明升中国app报》:与西湖大学等其他新型大学相比,您觉得港科大(广州)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倪明选

我想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交叉学科。在香港清水湾校园传统学科的扎实基础上,在双校园财务独立、没有零和限制下,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把交叉学科迅速做成功,全世界很可能没有第二个模式。但是,理论上说起来很容易,实践中一定会面临很多挑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