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健康明升中国2030”规划纲要》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明升中国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实施健康明升中国战略”及建成健康明升中国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健康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健康明升中国”,我们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让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早日实现?为此,本报连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共议这一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明升中国明升手机版app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
中青年健康管理不容忽视
当代中青年,左手扛事业、右手担家庭。没有强健的体魄,很难挑起这两副重担。中青年健康是小家幸福安康、大家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
然而现实中,《明升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中提到,明升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约六成人处于过劳状态。更可怕的是,各种重大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也呈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小于60岁者已超过半数,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者10%左右表现为猝死。
因此,全社会应在加强中青年健康管理中形成一套组合拳。首先,完善中青年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充分了解当下我国中青年人群各类疾病的患病率和特点,为制定卫生规划提供app依据。
其次,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时代各种途径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推广适宜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各类与健康有关的App。
此外,加强部门员工健康管理,制订职工健康计划,完善健身硬件设施,多途径加强员工体检,并将身体健康状况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部分,提倡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
我国疾控队伍能力亟须提升
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内零星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加强我国疾控队伍能力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我国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数应按各省区市每万常住人口1.75的比例核定,但《2018明升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仅有1.35。
而疾控人员流失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据统计,明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2019年累计流失257人,占编制总数12%,流失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重要原因是疾控人员人均年收入仅为同级临床医生的40%。此外,职称改革滞后也影响疾控队伍的稳定性。
鉴于此,我们应该提高疾控人员编制比例,确保各省区市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以满足工作需求;严格准入条件,提高专业人员占比,应保证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同时,完善公共卫生领域各项激励制度,并参照同地区、同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核定疾控机构薪酬,缩小疾控机构与公立医院薪酬差距。特别是对县级及以下公共卫生人员的职称评审不作论文、科研的硬性要求,营造有利于基层疾控人员的发展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
拓宽国产医疗器械应用场景
2013年至今,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速已明显超过药品市场增速,约为药品市场增速的两倍。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快速成长。拓宽国产医疗器械应用场景,不仅有助于明升中国制造在医疗器械领域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有助于保障国民健康生物数据的安全,对“健康明升中国”战略有重大意义。
但是,目前国产医疗器械仍面临众多问题,如创新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目录缺失、医院对于国产医疗器械仍存顾虑。同时,进口医疗设备和国产医疗设备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影响了国产医疗器械的推广应用。
为此,国家应从公共卫生安全着手,加速相关专项规划的实施,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战略高度;继续支持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技术升级,加大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医疗器械的资金投入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明升手机版中心主任顾建文
积极推行电子免疫通行证
随着新冠疫苗广泛接种,全国一盘棋构建免疫屏障将大幅度降低新冠病情防控的难度。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力量,构建新冠疫苗大数据支持和综合研判的顶层设计。
明升中国人口众多,按照70%~75%疫苗接种率,应有超过10亿人同期接种疫苗,才能构建起人群免疫屏障。因此,须尽快实现新冠疫苗灵活调配、有效触达和app有序的“应接尽接”,才能构建高效、稳定的国家免疫屏障。
鉴于此,应建立国家电子免疫通行证系统,打造集疫苗科普、接种、有效免疫力管理于一体的国家大数据平台。由国家统一接种管理、统一接种人ID、统一接种后健康随访及不良反应报送的数据标准,做到每一支疫苗的全流程追溯及追溯信息可查询,并通过数字化动态全程管理监控个体有效免疫力。
同时,尽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服务与监测管理体系,并鼓励第三方平台依托国家疫苗科普资源库开展形式多样的疫苗科普等创新服务,提升群众接种疫苗期间的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最后,尽快将电子免疫通行证与健康码打通,并探索“电子免疫通行证”的国际化标准,及时监测接种者免疫防护效果,将有关数据融入健康码,实现人员流动有序开放和社会生产生活的进一步恢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
探索罕见病多方支付机制
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罕见病医疗保障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国家医保基本药品目录陆续纳入罕见病创新药品,有效减轻部分罕见病患者的经济压力。但罕见病高值药的医疗保障仍是一个难题。
经研究发现,只有建立多方支付、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罕见病高值药的支付问题。但现阶段,我国仍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水平差异较大、罕见病患者分布不均的问题,罕见病高值药还不适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医疗保障政策和支付标准。各省区市应针对本地罕见病患者情况与医保资金条件,对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进行探索,试行省级医保统筹。待省级医保统筹经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实现国家级医保统筹。
当然,罕见病高值药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保障,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罕见病高值药多方共付机制中的作用,比如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试点了政府主导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如成都·惠蓉保、北京·京惠保等。此外,国家医保部门应作为牵头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医疗保障的衔接工作。
此外,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强化政府引导与监管,合法整合商业保险与社会资源,最终有序将罕见病商业保险支付机制纳入多方支付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
自动体外除颤器应有国家标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心脏病猝死者超过一半,其中大部分猝死发生在院外。心脏病猝死患者的抢救黄金时间是4~6分钟,但绝大多数情况第一目击者并不是医务人员,从而错过抢救时间导致患者死亡。
猝死的发生机制是心室颤动,对于心室颤动最有效的就是除颤器除颤。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但由于很多人既不知道AED的功能,也不会使用AED除颤。即使有人会使用,也担心救治失败承担法律风险而不敢施救。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人均拥有AED的数量较少。因此,首先国家应大幅增加AED数量,在机场、车站、体育馆、企事业单位等地方配置AED。在此基础上,由卫健委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学会联合培训推广AED使用。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施救者权利。避免施救者因急救失败而承担法律责任。另外,还要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尤其要鼓励表彰施救者,促使公众树立全面急救意识,树立全民道德风尚。
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集团董事长何伟
守护好乡村振兴“健康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而基层百姓健康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不过,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仍比较突出,亟须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织密织牢基层医疗网,助力乡村振兴。
因此,建议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设施,加快配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数字化诊断设备,将创新技术应用下沉至基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高慢性病监测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同时,还要改善乡村医生的从业环境和服务条件,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智能化建设;加快制定乡村医生相应待遇政策,将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纳入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当然,也要对乡村医生实行定期考核。
此外,还要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由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村卫生室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最后,应充分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以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健康知识,让广大基层百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思玮、张晴丹、张楠采访整理,蒋志海制图)
《明升中国app报》 (2021-03-05 第3版 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