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阿里巴巴达摩院公布第四届青橙奖获奖名单。北京大学韦东奕等10位35岁及以下(U35)的青年学者,将平分1000万元奖金。
至今,青橙奖已举办4届。作为业内最早为发掘明升中国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公益性学术评选,该奖项吸引了更多企业和大众关注、支持青年科研群体。
本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迎来了最多元的青年app家获奖者:除北大数院研究员韦东奕及中科大特任教授陈杲同属于数学领域外,其余8人分别来自集成电路、拓扑量子、航天工程、柔性电子、明升m88app等不同领域。
其中,今年青橙奖首度颁给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贡献者,同时首次有3位女性青年app家获奖。值得一提的是,10名青橙奖得主中,5位拥有明升中国高校院所的博士学位,有7名曾在海外求学或具有海外科研经历,如今,这些优秀的青年才俊都已回国发展。
获奖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
今年的青橙奖共有365人参评。10名青橙奖得主经初审、通讯评审、终审答辩等严苛流程后由组委会评出。青橙奖共收到近100位海内外院士、长江学者、IEEE/ACM Fellow等知名学者的推荐。
获悉名单,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嫦娥五号探测器总设计师杨孟飞说:“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敢于在重大问题上挑大梁、当主角,担起下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祝贺你们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像青橙奖这样的公益奖项值得提倡,明升中国青年app家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现在,通过10位“青橙学者”的人物小传,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朱飞虎
你可能没听过朱飞虎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器。
2020年7月,“火星多功能避障敏感器”随“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入轨;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在着陆火星的“黑色9分钟”里,火星多功能避障敏感器充当了“天问一号”的“眼睛”,居功至伟。
作为“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主任设计师,朱飞虎和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成功帮助探测器在火星软着陆。我国也成为世界上首个依靠单个探测器实现一次“绕、落、巡”三大任务的国家。
朱飞虎从小对天文感兴趣,最喜欢“木卫2”和“木卫6”——因为上面可能有海洋。他也喜欢诸如《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宁愿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因为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更有价值”。
从事航空航天工作,让朱飞虎觉得很有价值,但他想得更多的是整个宇宙:“在宇宙环境下,我们的工作也只是很小的一步。同样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我也看得更开。”
韦东奕
毕业后任职北大的韦东奕,曾因一次手拿馒头矿泉水接受镜头采访意外“出圈”,更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传奇经历,江湖人称“韦神”“北大数学系扫地僧”。
他曾在第49届、第50届连续两届的国际奥数竞赛(IMO)中以满分蝉联金牌。2018年参加首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并获得金奖。目前,韦东奕的数学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分析、偏微分方程和随机矩阵等。
据说,哈佛大学为招徕韦东奕,曾提出可以为其破格免掉英语考试,但被后者拒绝了。韦东奕自称“不喜欢出远门,尤其在疫情期间,如果一些学术会议可以线上参加,那我就线上参加”。平时除了做数学,他喜欢听收音机里的手机版和评论, 每天关注卫健委公布的新冠确诊人数。
做数学研究,韦东奕认为天赋和努力同样重要、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他看来:“努力是基础,天赋是一个人可能的上限。”
韦东奕是明升中国app院院士田刚的学生。在写给阿里达摩院的推荐信中,田刚表示,韦东奕极具数学天分,在其指导过的博士研究生中非常突出。在他看来,韦东奕学术功底扎实、为人朴实、刻苦耐劳,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
陈杲
自小“天才”光环加身的陈杲,生于1994年,14岁考进中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陈秀雄教授攻读博士,并与其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2017年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2021年回国加盟中科大。
陈秀雄毫不掩饰对爱徒的欣赏,称:“陈杲似乎注定要成为他那一代数学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陈杲的研究专注于复微分几何领域,兴趣是弦理论,目的在于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今年2月,陈杲完成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发表于数学顶刊《数学新进展》,被美国app院院士劳森第一时间引用。
“或许,若干年后,作为IIB型弦理论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方程,我的成果会在量子计算机、5G/6G/7G通讯、人脸识别、超导等各种重大问题中找到其应用价值。”陈杲说。但他坦陈:“数学不同分支之间的差距比你想象的要大。比方说我和韦东奕见面,可能就是谈论今天天气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了。”
赵慧婵
单从履历看,赵慧婵有点不像女生:从小喜欢电学和力学,考上清华大学选了机械专业;后来赴美去康奈尔大学做材料研究;从哈佛大学博后出站后,回国任教清华,继续从事柔性电子研究。
即便如此优秀,赵慧婵也经历过初为博士生的“至暗时刻”。
“刚出国有一年找不到方向和突破,很沮丧,极低迷——其实我后来才明白,这个低迷期是每个博士生必须要经历的。后来我们学院举办了一个海报大赛,我把自己的研究做了张海报,大家打分,竟得到了最佳海报奖,我大受鼓励,感觉‘上道了’。”赵慧婵说。
赵慧婵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是个“鼓励大师”。
“他永远会说‘你的工作太棒了!’而且他的方向和我不太一样,会给我更方向性的指引,格局更大。”
越是研究机器人,赵慧婵越觉得生物“太伟大”,因为相比机器人,生物实在太厉害。现在的赵慧婵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回国后工作不太顺利,第一年生了娃,第二年正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赶上了疫情,现在基本上实验室组建完成,真的要大干一场了。”
王志俊
当我们这些“小白”还不知“凝聚态”“拓扑量子材料”为何物的时候,王志俊在拓扑量子结构领域的研究——对拓扑能带表示理论的发展、拓扑量子明升手机等——已经可以被写入教科书了。
这个生于1986年的物理天才,在他35岁之前,就已经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引用1.1 万余次,个人H因子高达39。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志俊几乎以一己之力,让拓扑狄拉克半金属态的研究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之一。
介绍自己的工作,王志俊喜欢打比方:“我就是在材料库里面挖矿的,寻找哪个材料是类似于石墨烯的‘宝藏材料’或‘明星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做研究与带学生之间,王志俊觉得后者更难:“做研究的困难,无非是多花一点时间调研和思考,这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带学生就不一样了,你只能给他们建议。”他自觉是一个“严师”,但也看人:“你要努力,我可能比较严厉;如果你不努力,我大概不会对你严厉。”
被问及青橙奖奖金怎么用,王志俊苦笑说:“北京房价太贵了,我可能会拿奖金去付首付吧。”
陆盈盈
陆盈盈的青橙学者奖金,大概会被存起来,用作买一张“火星飞船票”的储备。
“好几年前我跟别人讲我想上火星,总被笑话,现在终于可以讲出来了。”陆盈盈的研究领域是锂电高效储能,但她却对火星充满好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用在火星上,“那就再好不过了!”
陆盈盈进入电池研究领域,有点“误打误撞”。2010年她刚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导师向她推荐了Battery(电池)和Rheology(流体力学)两个课题。“很多人不知道Rheology什么意思,我当时也这感觉,但我知道Battery,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2014年博士毕业后,陆盈盈开始找工作,请一位她认为很厉害、但当时知名度并不高的老学者为她写推荐信。这位学者就是后来斩获2019年诺贝尔明升手机奖的斯坦利·惠廷厄姆。后者后来跟陆盈盈打趣:以后写推荐信要收钱了。
2014年前后,我国开始布局新能源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陆盈盈觉得专业对口,毫不犹豫选择回国。
身为一名女性,陆盈盈自然要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带盐”,希望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但总体来看,女性既要做科研,又要兼顾家庭,更难。”
刘渊
如果把半导体的制造想象成在微观世界构建房屋,刘渊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个世界里“平地起高楼”,从垂直集成的角度,让半导体器件上的晶体管密度再上几个数量级。
在微纳电子器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发在《自然》8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3000余次……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青年,如今已经凭借其在研制新型低功耗微电子器件的成就,成为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app学院的教授。
刘渊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否明升化。“半导体底层科研成果什么时候能用起来,这个很难预测。”刘渊说。但他认为,科研要有一定的容忍度,要允许尝试。
“就好比培养孩子,并不能完全让他避免所有危险的东西,有时候需要让他去探索,例如烫的水壶、稍微锋利点的物体,小孩碰到了就会反弹,他自己就学习到这个不能去碰。这种方式可能更好。”
他把这套理论也用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培养的是研究思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出创新的东西——有些实验结果可能现阶段看不到意义,但以后是有用的。”
当然,尽管存在很多不确定,但刘渊还是很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真正用起来,去“改变人类信息化方式”。
金鑫
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研究的金鑫,其近10年在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科研攻关的耕耘,在2018年和2019年迎来了丰收。
这两年,他先后摘得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顶级会议NSDI 2018的最佳论文奖和计算机存储系统的顶级会议FAST 2019的最佳论文奖,还获得了2018 Facebook Communications & Networking Award、2019 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2019 Amazon AWS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Award等多个奖项。
用一句话总结他的研究就是,帮助云计算系统实现更好的底层资源控制管理和优化。这项工作,将对数字城市里的交通、医疗、城市大脑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金鑫自小接触电脑,并没有止步于使用电脑学习、娱乐,他对电脑本身更加好奇。久而久之,就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
“做科研最关键是感兴趣。”金鑫说,他碰到问题就会不停地想,不断改进解决方案,慢慢地接近更好的解决方案。
金鑫喜欢户外跑步,每周都会跑几次,这对他做科研也有裨益。“运动可以让我换个思维,让精神放松下来,这样再回去想科研问题就更清楚,甚至产生新的想法。”
方璐
每当介绍她“光场智能成像”的研究工作时,清华大学副教授方璐总是喜欢从莫奈的“日出印象”讲起。
“这幅画是工业革命时期对光、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莫奈的一生都在追逐光影,我想我也是个‘追光者’。”她说。
追光的方璐,一步一个脚印。在光场智能成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中,她率先提出非结构光场智能成像新原理,并率团队研制了系列装备,构建了大场景多对象PANDA数据平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了数据基础,研制的相关装备还被部署于北京冬奥会场。
科研路上,方璐也经历过状态糟糕的阶段。“医生建议打拳,后来真的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方璐说,打拳的时候会全身心关注于如何快速精准出拳,非常解压。
一毕业工作,方璐就开始带研究生。“我一直抱着‘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心态,和学生们亦师亦友,他们是我坚持的动力。”
在清华,当然有压力。谈及被吐槽很多的“内卷”,方璐认为这是把双刃剑。“把它妥善处理好,也是一种动力。”
王权
新冠疫情暴发伊始,上海科技大学免疫明升手机研究所研究员王权就与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等合作者联合解析了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及其与候选药物瑞德西韦的复合体结构,为认识病毒复制机制和发展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app基础。
在饶子和看来,这个生于1986年的吉林小伙“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app基础,经过了系统的明升m88app培养,非常适合展开交叉app研究”。
从事结构生物学,王权乐在其中。“就像在明升m88体系里探险、做博物学家,而科研过程就像拆‘盲盒’,这不充满乐趣吗?”
特别是,在冷冻电镜和AlphaFold等技术的进益下,王权更觉得时不我待,要去探索更加精彩的未知。
但在科研以外,王权觉得自己有点无趣。“运动的话,我可能就会跳绳——节约时间、节约场地,在实验室下面找根绳子就可以了。”
拿到青橙奖,王权最近才知道还有100万元奖金。一向家庭财产“归家里领导管”的他,这次想支配一下这笔奖金:“我可能会设立一个小的基金,去奖励学生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
(本文图片均由阿里巴巴达摩院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