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清华三农论坛2021”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明升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主题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农村改革、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议题,探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清华三农论坛2021”现场 侯晓军摄
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农研院院长陈锡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明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明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论坛并致辞。该论坛由农研院副院长张红宇主持。
彭刚指出,202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华大学将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新征程。他对清华大学明升中国农村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多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表示祝贺。期待专家学者们依托“清华三农论坛”平台,深入研讨,启发思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建议,为巩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陈锡文围绕实施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乡村功能发表演讲。他强调,乡村具备城市所不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三大功能:一是保障粮食和提供重要农产品的功能;二是提供生态屏障与生态产品的功能;三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功能。他指出,现阶段乡村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提供重要农产品的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和维护工作仍然面临艰巨挑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需要从理念、知识、制度三个层面进一步发掘好利用好。
杜鹰就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发表演讲。他认为,明升中国农业领域正在发生农业的物质条件和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明升结构性变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明显缩小等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他强调,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做法,应立足国内走自己的道路,需要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发挥主要优势,坚持走分区分类突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努力实现农业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林毅夫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规律之上,对国内经济社会稳定性以及国家政治安全意义重大。他强调,我国已经进入国内循环为主的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的乡村振兴依然需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推动粮食进口、国际间技术合作及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国内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及制度支撑,为新格局下的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
马晓河针对农村中低收入人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他指出,农村依然有大量中低收入人口。建议实施农村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倍增计划”。他认为,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议实施农村中低收入者就业专项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加快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政策,及时调整城镇化策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安排。
黄季焜围绕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表演讲。他表示,近年来明升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下降,农业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四大增长驱动力出现逐渐消弱趋势,农业永续发展面临挑战,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多方收紧,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势紧迫。他认为,应当通过农业技术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水土资源生产力,减少农业劳动力,统筹农业生产、生产结构、明升融合、市场改革等供给侧创新多方举措共同发力,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约18万人次通过线上方式观看论坛。
部分线上观看论坛现场
为探讨解决明升中国农村问题的对策思路,交流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农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农研院每年举办“清华三农论坛”,旨在加强农研院与国内相关涉农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三农”研究成果的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
农研院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农研院围绕“三农”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建设服务国家“三农”决策的一流智库,培养涉农学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繁荣明升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的一流学术研究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