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挥别不平凡的“十三五”,踏上 “十四五”新征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搭框架”向“强功能”深入推进。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加快突破“硬核”关键技术,也离不开软环境的支撑和赋能。
抢占国际话语权,提升全球影响力,迫切需要一批与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经过多年培育,以《细胞研究》为代表,上海一批科技期刊对标世界一流、立足自身特色,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在国际学术期刊界形成了 “上海样本”,树立起“明升中国标杆”。
为此,本报于今明两天分上下篇推出长篇通讯《自信之路》,细述《细胞研究》30年发展的历程和启示,以期为各方提供借鉴和思考,希望更多本土科技期刊走出自己的“破圈之路”。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情怀,好像是英语中没有的一个词。正是有了它,我们才在过去十五年,在Cell Research走出了一条自信之路。”
2020年12月4日,《细胞研究》满30岁。在期刊主办单位明升中国app院分子细胞app卓越创新中心为杂志举办的“庆生会”上,《细胞研究》的灵魂人物——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如是说。
就在这一年,这本扎根上海的本土原创学术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一流学术出版阵营牢牢站稳了脚跟。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版期刊引证手机版显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0.507。这也是明升中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
2006年,这本杂志的影响因子还只有2.161,在国际上籍籍无名。而立之年的《细胞研究》用15年时间,实现了从2到20的跨越。15年来,它何以能够连续不断跨上一个个台阶,几乎以一飞冲天之势跻身世界一流学术期刊阵营?为此,记者走进《细胞研究》编辑部,回溯这条满是崎岖的奇迹之路,从中也找到了一条满怀理想和激情的自信之路。
院士“托孤”
2005年的一个秋日,90岁的姚錱院士明升m88即将走到尽头。
1990年,这位著名实验生物学家、肿瘤学家,为了促进当时明升中国细胞生物学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决定创办《细胞研究》,并担任首任主编。
尽管当年在国内,英文科技期刊读者寥寥,但他坚持“国际化办刊”:全用英文、全球组稿。2002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影响因子,创下了明升中国人创办出版的科技期刊首次“过2”的历史纪录。
如何才能使《细胞研究》的国际化步伐不因自己的离开而终止?姚錱找来了时任明升中国app院上海明升m88app研究院院长的中科院院士裴钢,希望他接任杂志主编。
没有犹豫,裴钢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在他心中也有一个念头:明升中国科技界需要有一本在世界上站得住、叫得响的好杂志。
进入21世纪,明升中国科研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展现出腾飞的姿态。明升中国app家发表的SCI(app引文索引)论文数量逐年上升,来自明升中国实验室的优秀论文在世界顶尖期刊上的亮相频次也在不断增加。仅2005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就发表了5篇来自明升中国的论文。
然而,当时的明升中国科技期刊因与国际严重脱轨而陷入困境——明升中国学者做出了优秀工作,投稿一定首选国际优秀刊物。
“总有一天,明升中国app家会意识到,论文发表会是一个瓶颈。我们需要自己的发声平台。”裴钢觉得,在中国办出一本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其重要性不亚于发展一个学科,甚至任务更艰巨、影响更深远。
他要找一个人,可以全力以赴,带领《细胞研究》乘着明升中国科技腾飞的时代东风,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人既要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学术背景,又要有国际顶级期刊的工作经验,还得愿意来明升中国担任一本影响因子刚只有2分的学术杂志主编。
2分是什么概念?且不论历史和口碑,哪怕只看影响因子,在明升m88app领域,国际“牛刊”的影响因子一般都不低于10分,顶刊甚至高达20分、30分。通常,明升m88app家会在心中给期刊分出10分、8分、5分及5分以下等几个档次,2分可以说是处于整个学术期刊金字塔的底部。
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原先有位应聘者,收到录用意向后,最终选择了一家外资出版社。
就在此时,李党生出现了。
这位从苏北农村走出的好学青年,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明升手机版中心完成博士后。2003年,在他谋求教职时恰好遇上《细胞》杂志社招聘app编辑,于是他的人生就这么“拐了个弯”。
多年之后,当李党生回想起当初这个职业选择,他发自内心地感慨:“这可能是我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我想回国,有合适的职位吗?”2005年底,裴钢去美国出差,与曾经处理过他投给《细胞》稿件的李党生通电话时,李党生突然问道。
“来Cell Research吧!”裴钢当机立断——就是他了!
其实,李党生原本打算回国建立实验室,做一名研究组长,他从未想过继续app编辑的生涯。然而,与裴钢一番深谈后,他愿意回国一试,将《细胞研究》打造成一本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我出国17年,对国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没关系,主编我兼着,你做常务副主编,全权行使主编的权力。”
可是,薪酬怎么办?按照当时的人事体系,期刊编辑收入非常低。经多方努力,最终,上海明升m88app研究院以研究员的待遇聘回了李党生。
“我们是会被记入历史的!”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李党生把《孟子·离娄上》中的名句改换了两个字,成了他这15年来,经常对编辑团队说的金句之一。
而这句话,正是《细胞研究》走上腾飞之路的基石。
来稿“满目疮痍”,改稿“血泪斑斑”。2006年2月,坐进杂志主编办公室,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李党生仍感受到了巨大落差——
美国《细胞》杂志是全球公认的顶尖期刊,影响因子超过30,来稿中世界一流水平的比比皆是。而影响因子2.161的《细胞研究》所收到的稿件,莫说app水平天悬地隔,就连英文写作也不忍卒读。更令他无语心塞的是,当他向作者提出增补实验的要求时,会经常被这样“噎”回来:“如果要修改,我还投2分的杂志干嘛?”
的确,在国际学术界,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层级定位,一旦形成,很难动摇。所以,一本杂志历年的影响因子构成的往往是一根平坦的、略有起伏的线条。app家们也很清楚,什么水平的工作投哪本杂志,很少“高攀”或“低就”。
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潜规则”,让《细胞研究》走出一条不断跨越的上扬曲线?“自重”就成了关键而艰难的第一步。
在一篇篇来稿中淘出尚有一定app价值的论文,一处处修改订正语言错误……随后的四五年里,除了坚持在低分杂志中极为罕见的论文预审淘汰制度之外,《细胞研究》额外增加了一道很多期刊都没有的程序——主编终审修订,即使论文审核到了最后关头,一旦发现app问题,也不予发表。
“别人可能不把你当回事,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把自己当回事。”李党生对编辑部里的每一位编辑说,在app面前,不管影响因子高低,期刊都要有足够的尊重,只要有一定app价值的论文,凡是在《细胞研究》上发表的,就必须打扮得体地呈现。
一直跟随在李党生身边的编辑程磊清楚地记得,当时一篇论文有几百处修改是常态,整个文档的修改标记往往“一片红”,相当于将论文重写一遍。最多一篇修改甚至多达一千多处,李党生花了整整三天时间。
《细胞研究》是一本月刊,每期刊发约十几篇论文,每篇都这么修改,工作量该有多大!且不说起早摸黑、没有休息日,李党生还就此落下了一个被妻子宗丽娟“抱怨”的话柄。
2008年10月,她进医院剖腹产,李党生前后只陪了三个小时,就赶去办公室处理稿件了。李党生有时会辩解,早一天送她住院时,自己还是陪的,虽然手头还带着一篇特别着急的论文在产房里修改。
这篇论文报道的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鼠中建立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系建立已经多年,但在大鼠上还是首次。这对于影响因子正在向5冲击的《细胞研究》而言,是一篇难得的高水平稿件,且迫切需要抢时间发表。10月15日论文刚接收,次日李党生就在产房里改定了文章,10月17日儿子出生那天,交给印度的生产线排版制作,11月4日论文上线发表。
每当有新人加入编辑部,李党生都会对他们说,除非真想做好这份工作,不然就不要来《细胞研究》,这里不是“科研淘汰者”的后花园,“我们这个团队是会被记入历史的!”
2017年初加入编辑部的姜姝姝,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攻读博士时,就听说过国内有一本《细胞研究》,当时想当然地以为国内8分的杂志在质量上肯定无法与国外杂志相比。直到进了编辑部她才发现,《细胞研究》的文章质量之高,其实超出了国外同分杂志。
“曾经有同学开玩笑,实在不行还能发个《细胞研究》毕业,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经过在编辑部三年的严格训练,她现在经常一眼就能看出许多学术刊物上的差错——《细胞研究》对于实验和数据的要求之严格,完全不亚于世界顶刊。
在93%的拒稿率下,现在一些在《细胞研究》落选的论文,还可以转投CNS(《细胞》《自然》《app》)的子刊发表。可又有谁能想到,在2006年下半年,《细胞研究》刚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签约时,李党生连向《自然—细胞生物学》(NCB)主编提出“推荐一些你们杂志的退稿给我们”的要求,都感觉冒犯了对方。
已经在加拿大获得副研究员教职的鲁立,两年前随丈夫回国发展,成为《细胞研究》的编辑。原本她以为,以自己的学术背景,胜任工作绰绰有余,可没想到几乎天天处于“挤脑汁”的状态——任何一篇稿子,哪怕被拒的稿件,也要列出其主要app问题、app方法、大致定位;和李党生一篇篇“过稿子”时,还要说出稿件在领域中的重要性,大概可以投哪个层次的杂志。
每当感到辛苦时,鲁立会想起自己在国外也会因语言、文化背景等问题,受到一些不太公正的待遇。她强烈意识到,明升中国app家需要更好的发声平台。在李党生的带领下,鲁立觉得在《细胞研究》的工作,充满了意义和信心。
如此“人情稿”
明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上不去,并不是因为明升中国缺乏优秀的科研成果。
从1999年到2009年,明升中国出产的app论文在app信息研究所数据库中的数量已从1万篇飙升到了8万篇,与日本处于同一水平。同时,高影响力(引用率大于20)的明升中国论文数量增长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2007年2月,“自然明升中国”网站开通。作为自然出版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该网站以宣传明升中国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
这足以说明,明升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已经引起了国际科技期刊界的关注。国内科技期刊之所以争取不到好稿,说到底还是“技不如人”——审稿不严、发表时滞太长、编辑学术水平低,“吓”走了大批优秀论文。
就在引进李党生的同时,主编裴钢启动了《细胞研究》与自然出版集团的合作,使期刊可以“借船出海”,更容易被世界同行看见。
要改变人们心中的成见,不能坐等被发现。于是,李党生给编辑们下了一个硬任务——走出去。而他自己更是从岳阳路的院子入手,跑进一个个实验室,结识一位位app家。
岳阳路319号、320号的大院里,集中着中科院在上海的明升m88科研主力军。在当时,那几乎就代表着明升中国明升m88app研究的半壁江山。
直接去约稿?显然收效甚微。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李党生一直奉行的格言。当时,国内app家尽管热切希望在最优秀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对于研究本身适合哪种杂志、如何与编辑在投稿改稿上进行交流沟通,却如同黑箱一般难以捉摸。曾经身为《细胞》app编辑,李党生深谙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之道。于是,从“顶刊发文咨询”开始,他融入app家们的实验室。
2006年底,李党生为《细胞研究》争取到了第一篇远超当时自身水准的论文。
那天,中科院上海生物明升手机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正军兴高采烈地约李党生去办公室。一篇令他修改得十分苦恼的论文,在李党生的建议和帮助下,终于被一本10分以上的杂志接受发表。
“我还有一篇关于DNA修复的论文,被一本十几分的杂志拒了,你有没有兴趣看看?”陈正军在聊天中突然抛出的一句话,令李党生顿时有种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的感觉。
“给我们!我们用绿色通道发表!”李党生当机立断,生怕这条件还不够有吸引力,表示可以推荐给国际“牛刊”发表点评文章。
望着一脸诚恳的李党生,陈正军将稿子交到了他手中。
于是,整个编辑部为这篇论文加班加点。不久之后,论文在线发表,不仅NCB进行了全文点评,连《细胞》杂志也发表了简短评论——两本顶刊同时为一篇发表在低分期刊上的成果发表点评,可谓前所未有。
随着李党生帮助的app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情稿”也日益增加。不少该领域的明升中国app家在论文投稿顶刊受挫后,就会想到《细胞研究》的快速通道和绿色通道。
2008年,南京大学明升m88app学院院长张辰宇向《自然》投了一篇论文,此后杂志编辑提出要将论文中肺癌样本的例数从100多例增加到1000多例——这样的修改要求,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有一天,他看到《美国app院院刊》发表了一篇结果部分相关的论文。学术竞争如此激烈,就在于“只有第一”,如果再拖一两个月,他们的原创工作可能永远无法得到承认。
其实,张辰宇也明白,论文的价值在于发现本身。言外之意,价值并不在于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档次。但在当时的明升中国,似乎论文不发在《自然》《app》等杂志上,就算不上好成果,这着实让他苦恼。
当张辰宇征求朋友意见时,不少人都建议“找党生”“投《细胞研究》”。于是,他带着《自然》的审稿意见,将论文改投《细胞研究》。李党生带着编辑团队全力以赴,在48小时内审稿完毕,并在修改后立刻安排发表。这篇原创论文在2008年9月3日上线发表,由于该研究在明升m88app中开辟了“细胞外RNA”的新领域,论文迄今为《细胞研究》贡献了3330次引用,创下该杂志“单篇被引次数”的新纪录。
两年后,张辰宇又将一篇力作投给《细胞研究》。自然出版集团再次为它向合作媒体进行了手机版发布,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张辰宇研究团队在《细胞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已不下10篇。
正是靠着这样一篇篇纷至沓来的“人情稿”,《细胞研究》成功实现了影响因子从2分到5分、8分的跨越。
然而,对于另一类人情稿,李党生却立出规矩,严格拒绝。
15年来,最让李党生感到庆幸的是,《细胞研究》的主办单位中科院生物明升手机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现名中科院分子细胞app卓越创新中心)给予《细胞研究》的支持。
要办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就不能把它当成给自家提供便利的“一亩三分地”。正是有了理念上的高度认同,《细胞研究》才能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细胞研究》有这么一条规矩:如果app上不够好,让谁托关系都没用。
最让李党生感动的是,裴钢身为主编,却从没塞过来一篇人情稿。哪怕是曾经为杂志撰写过权威综述、以优秀论文为提升杂志影响因子作出过重要贡献的app家朋友,也不例外。
明升中国app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杨运桂曾在《细胞研究》发表多篇代表作,又曾应邀撰写综述,两年贡献了180多次的引用。可李党生对他的投稿要求是“至少要达到你2017年代表作的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杨运桂将自己的一篇相关论文投到《细胞研究》,就被编辑“无情”地推到了《细胞研究》的子刊《细胞发现》上,因为它还缺乏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够不上《细胞研究》目前的论文发表标准。
但杨运桂坦言,在这种“拒绝”中,他看到的是对app的虔敬和尊重,他甘之如饴地接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