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长江中游干流莲花塘、洞庭湖城陵矶水位退至保证水位以下,至此长江、淮河、太湖主要控制站全部退至保证水位以下,且仍在回落。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6月以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长江中下游多地在入汛初期便出现了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那么,今年的洪水与往年相比有何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河湖水位快速上涨?河湖周边地区又该如何防洪防汛呢?带着这些问题,《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了跟河湖打交道多年的研究人员,请他们转述遭遇洪水侵袭和干扰的河湖的声音。
今年的洪水有异样
“巢湖水位百年一遇,7月22日达到最高水位13.43米,为历史极值。”7月29日,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合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第一主任徐昌在手机版发布会上如是介绍。
当前,巢湖现有蓄水量约57亿方,相当于常年蓄水量近3倍,为历史极值。明升中国app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地湖所)研究员赖锡军在前往巢湖破圩现场的路上接受了《明升中国app报》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巢湖水位的上升主要受到局部强降雨和长江水位顶托(支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的影响。”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面广量大。”南京地湖所研究员高俊峰分析原因,“由于梅雨季节来得更早,梅雨持续时间更长,至今仍未完全结束,进而带来了比往年更多的降雨。”
7月20日,太湖水位达4.75米,成为太湖历史上第四高水位。7月27日,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执行站长朱广伟在采访中乐观地告诉记者:“随着降雨的减少,太湖水位冲新高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果不其然。7月29日,来自江苏省水利厅的消息称,随着长江、太湖地区的高水位缓退,江苏省内长江、太湖地区的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Ⅲ级。其中,太湖平均水位已降至4.50米左右,预计后期太湖及区域河网水位继续缓降。
自然与社会双因素
除了降雨,长江中下游多发洪涝灾害还与地形有关。高俊峰说:“江淮平原河湖位置较低,一旦周边降雨产流超过调蓄能力,就会有形成洪和涝。”
据悉,王家坝闸以上的淮河上游落差达178米,王家坝闸以下的中游落差仅16米,由于上游坡陡水急,王家坝遭受巨大的抗洪压力,使得王家坝闸成为淮河流域防汛的重点闸口。7月20日,王家坝闸开闸泄洪,以减轻洪水压力。
外洪内涝是今年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的一个突出特征。究其原因,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站长徐力刚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遇到持续大雨或暴雨事件时,大量地表径流快速汇入地势较低的河网与湖泊,而河湖水资源的承载力有限,使得城市积水不能顺畅排出。
除了气候和地形,洪水还与社会的发展有关联。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降雨产流能力增强,汇流时间缩短,导致洪峰提前到来。另一方面,湖泊萎缩导致洪水调蓄能力的下降,从而引发河湖水位的抬高,造成洪灾。
朱广伟以太湖为例解释道:“太湖流域一些地方的局部降雨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当地水位几乎逼近历史最高,这就是城市化引发汇流时间缩短,加之城区排涝能力提高,导致河湖洪峰快速形成,险情来得更快,给防洪抢险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另外,长江中下游湖泊由于围垦而造成面积和容积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消失的湖泊达百余个。南京地湖所全国湖泊调查数据显示,洞庭湖已由建国初期4350平方公里,缩小至目前2625平方公里;鄱阳湖也因围垦而缩小了1400余平方公里,使得两湖洪水调蓄能力大幅度降低。
徐力刚告诉《明升中国app报》,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存在江湖水文连通遭受阻隔的问题,湖泊与江河自然水力联系因大坝和涵闸建设而阻隔。目前,长江仅有鄱阳湖、洞庭湖和石臼湖等极少数湖泊保持着自然通江状态,但其水文连通能力不断下降,总体上削弱了湖泊对长江的天然分洪能力。
防洪顺应自然规律
洪灾来去匆匆,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但洪灾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巨大,短期可见的是财产和人员的损失和伤亡,比之更严重则是长期缓慢发生的生态灾害,比如太湖和巢湖近年来频发出现蓝藻水华。
人类历史上大洪水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各地防洪防汛能力的提升,超警戒、超保证水位为人类抗洪提供了预警。高俊峰表示,防洪防汛也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应该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学会人和洪水共存。
“如果一味将洪水控制在警戒水位或者保证水位以下,可能会违背自然规律,带来更大的灾害。”高俊峰就人类如何与洪水共存分析道,“我们需要给洪水一定调蓄空间,比如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
城市也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等自然灾害方面具备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在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徐力刚建议在长江中下游湖区发展海绵城市,提升自然湖泊、绿地、河道的蓄水能力。
太湖流域的发展就是一部人与洪水共存的发展史。朱广伟以太湖之滨的苏州为例介绍说,苏州就是建设在低洼的洪泛平原上的一个城市,自建城以来就一直探索人—水和谐发展,比如宋朝范仲淹提出“修围、浚河、置闸”的三合一治水理念,使苏州800年无重大水灾,奠定了江南水乡富甲天下的水利基础。
朱广伟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摊大饼,要给自然留空间,遵循水系自然特征预留滞洪区域,这样在洪水到来时候就可以疏堵结合,保障人类家园安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