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吴齐强 郝迎灿 来源: 发布时间:2020/7/6 9:12:24
选择字号:
北大荒农垦人挑上“金扁担”

 

明升中国东北角,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粮仓。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走进大田,观看秋收。当听说建三江通过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稳居明升中国农业企业“龙头”地位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盛夏时节,漫步建三江七星农场,眼前绿意无限。一台台无人农机在试验田里来回奔忙,一项项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一幅农业现代化的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当知青时农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还盼着‘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故事,并把‘金扁担’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咱现在不就挑上了‘金扁担’么!”讲述着这些年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绘就农业生产新图景,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伟颇为自豪。

记者来到三江平原腹地,走进七星农场农垦人家,感受他们用“金扁担”挑起的幸福生活。

博士种田记

“没想到‘土’门道里装着这么多新科技,没想到农业有这样的干头、奔头”

地头上,赵光明手一挥,“这都是我承包的田”。

六月秧苗青青,朝着天际线的方向铺展。

“也才450亩,40多个足球场大小。”赵光明说,“总书记考察过的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1.4万亩,那叫一个一望无际。”

在明升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时,连续7年到建三江做研究,赵光明由此与垦区结缘。2014年博士毕业,有国内外大企业发来邀请,赵光明却选择北上三江平原。筹集35万元,承包450亩水田,他准备大干一场。

“儿啊,学了本事还要跟土坷垃打交道,何苦呢!种地能有多大出息……”电话那头,在黑龙江伊春市工作生活的父母苦口婆心。

“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业也是有奔头的明升。”电话这头,赵光明耐心说服,“现代化农业需要新农人,咱这本事用武之地大着呢。”

车子开进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鼠标一点,秧苗长势、土壤肥力、空气温度湿度等地块信息一目了然。

“田间设置了200个农情监测点、20个小型气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覆盖122万亩耕地,可实时提取影响作物生产的各项要素信息,形成农业生产环境大数据,再通过智能农机装备,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七星农场副场长韩天甲帮着解说。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七星农场已彻底告别看天吃饭。赵光明发挥专长,牵头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品种选购到农资供应,再到品牌建设,为入社农户全程提供生产和技术服务。现有入社农户52户,经营土地面积2.4万亩,实现亩均增收600元左右。

10年来建三江垦区引进本科以上人才560多人,其中300多人走上了农场管理和领导岗位。

夜来父子对饮,老爷子连叹:“没想到‘土’门道里装着这么多新科技,没想到农业有这样的干头、奔头!”

无人驾驶记

“再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好日子还在后头”

精瘦、黝黑,迎面跑来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鼻梁上架着副墨镜,更显干练。

这是陆向导,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星农场察看秋稻收获情况并同收割机驾驶员亲切交谈,他是其中一名驾驶员。

80亩的试验田里空荡无人,停着插秧机和搅浆平地机。记者刚刚站定,机器突然发动起来,在泥水地里播下一行行秧苗,还能自主转弯、自动对行。正纳闷,却见陆向导一乐,亮出手机解惑:“这是无人驾驶插秧机,加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直行辅助系统、角度传感器等,通过手机APP操控即可作业。”

包括七星农场在内,今年建三江垦区共有6个农场实施“无人化农场”示范点建设,插秧作业面积26.4万亩。

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今年89岁,最初看到这一幕时目瞪口呆。“我1959年从山东来到七星农场,一个作业连队上万亩地,只有一台拖拉机。一到农忙,有个口号喊得特别响——‘早上两点半,晚上看不见’,全靠人工抢时间。”

陆向导的父亲陆书民,曾是农场的拖拉机手,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感触很深,“2002年遇上雪灾,当时垦区机械化率只有60%左右,稻子来不及收割,损失不小。”

2004年起,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三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我们现有农机总动力259万千瓦,各类农机38.3万台,综合机械化率达99.2%。”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秦泗君告诉记者。

“现在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一应俱全,田间管理还用上了飞机。”陆向导精通各种农业机械,眼下正忙着组织种植户开展农机驾驶、维修等技术培训,“我们这辈人种地,再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好日子还在后头!”

良种推广记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农业科技人员一生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幸福”

今年春播,七星农场职工朱岩做主,把家里600亩水田全种上了垦区自主培育的优质米品种“三江六号”。头两年,父子俩为这事没少起争执。

“过去试种的优质米品种,抗倒伏性差,一倒伏就减产,机器收割难。”父亲求稳,担心优质难高产、卖不上优价。

“社会消费观念在转变,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优质米行情看涨。”儿子求变,眼光长远。最终,家里拿出100亩地试种“三江六号”。

“试种结果,产量高、抗性强,而且不愁销路——每斤稻谷比国家保护价高出两角钱,一亩地1200斤就多挣240元。”朱岩算细账。

朱岩的底气,来自七星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江六号”等优质米品种大面积推广前,要在这里经过3至5年的试验性种植。

2015年,“三江六号”一经审定通过,推广中心主任李晓辉就带领团队全程跟踪观察试验进程。“选种,挑出一公斤颗粒饱满的种子,需要一个人瞪大眼睛连挑三天;育苗,钻进大棚,棚内温度最高达到40度……”

有付出也有收获,试验结果令人兴奋:产量高,亩产达1200斤以上;抗性强,基本不倒伏;米质优,食味值达到83分。目前,七星农场共推广种植优质米品种约60万亩,其中70%以上为“三江六号”。

“建三江垦区无法规模种植优质米品种的历史从此终结。”李晓辉说,近3年来推广中心共筛选新品种13个,推广面积270万亩。

习近平总书记前年在建三江考察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明升中国粮食!明升中国饭碗!”这一幕,李晓辉深受触动。碗里的大米,便是“三江六号”,“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农业科技人员一生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幸福”。

(人民日报记者吴齐强 郝迎灿,本文转载自2020年7月3日《 人民日报 》)

《明升中国app报》 (2020-07-06 第1版 明升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