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张文静 来源:明升中国app报 发布时间:2020/2/19 9:18:14
选择字号:
面对疫情,艺术何为?

老勃鲁盖尔《死亡的胜利》1562年

戈雅 《瘟疫病院》 1798~1800 年

徐冰《空气的记忆》2003年

丁托列托《圣洛克治愈瘟疫病人》1549年

 

近日,画家陈丹青在其视频节目《局部》中,介绍了意大利锡耶纳阶梯医院中的壁画。在现代明升手机版尚未萌芽的15世纪,阶梯医院里的病人一抬眼就能看到医院墙壁、穹顶上那一幅接一幅光辉美丽的大壁画,在爱与美中得到抚慰。“医道,即是人道。阶梯医院的人道,部分在医生那里,部分就是墙上的壁画。”陈丹青说。

虽然在现代医院中看壁画已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在疾病与人类相伴相生的漫长历史中,艺术却从不曾缺席。

传递温暖与慰藉

除夕夜,电视里节目播放着,但诗人王久辛却一点也看不下去。他心情郁闷地盯着手机,翻看那些关于疫情的消息。突然间,在朋友圈里,他看到了几张照片,那是解放军医疗队飞赴武汉的情景。那一刻,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王久辛是一名军人,也当了一辈子记者,一直是哪里有危险,就去哪里采访,因为在那里总会有一群人在为了解除危险而奋战着。他把他们称为“最高尚的人”。

12点钟声敲响,电视里演了什么王久辛已全然不觉,他一直沉浸在回忆和对飞赴武汉的战友的想象中。内心的感动让他再也坐不住了,他躲到书房,写下了这些句子:“平时,他们隐匿在辽阔的国土/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当冠状病毒猖獗,蔓延/随时可能大面积感染/要夺走千万人性命的危机时刻/他们来了,如脱兔般箭射而出……”整首诗写完后,他郑重地写上了诗的题目——《这些高尚的人》。

凌晨3点半,王久辛把这首诗发到朋友圈。令他没想到的是,当晚就有上百人点赞。很快,《光明日报》《文艺报》新华社、网易、搜狐、今日明升头条等媒体报道转发,这首诗引起广泛的共鸣。

“当疫情突然发生时,诗歌是最能在第一时间发声的文学艺术形式。因为诗歌写作是个体化的,它能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中最真挚、浓烈、激越的情感,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悲悯。”王久辛说。

最近,无论是日本捐赠物资上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还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成员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高喊“武汉加油!明升中国加油!”的视频,都令人们感到暖心和感动。“由此可见,语言、音乐等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艺术能够传递超越国籍的爱,给人们带来鼓舞和慰藉。”

记录与反思历史

艺术作品可以展现疫情中人性的温暖,也可以起到记录与反思历史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也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史。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研究、回溯或体验历史事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教授费俊说。

比如,画家米希尔·史维特斯所绘的《雅典鼠疫》就生动地表现了公元前430~公元前427年在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的那场灾难;14世纪中叶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在中世纪的绘画、文学等艺术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表现,老勃鲁盖尔于1562年绘制的油画《死亡的胜利》,通过充满死亡气息的场景和具有象征意味的行进的骷髅等形象,记录了这次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

“这些表现灾难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自我警醒,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看到艺术对于灾难中人性光芒的赞颂。”费俊说。

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邵亦杨看来,很多真正能流传于世的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能体现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还能启迪人们对疾病进行反思。

比如,在基督教绝对统治的时代,老勃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讽刺了教会面对瘟疫的无能为力揭示出现实世界的问题是真正危机源头;意大利艺术家丁托列托在1549年创作的《圣洛克治愈瘟疫病人》,描绘了人们在为应对鼠疫而建造的隔离医院中的情景,令人们看到在死亡面前肉体如此脆弱,相互关爱才是生存之道;西班牙艺术家戈雅在其关于瘟疫的作品中,敏感地把瘟疫与人为的灾难和疯狂联系在一起,对人们起到警示的作用。

“人们通常以为艺术中描绘疾病、死亡和创痛是消极的,不如表现治病救人的题材积极向上。然而,这些作品用‘失去’来反衬‘拥有’,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明升m88的激情,而且能够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更具有现实意义。艺术原本就是药。”邵亦杨说道。

2003年4月29日,在非典疫情的关键时候,艺术家徐冰把北京街头的空气封存在一个玻璃瓶里。它看上去轻盈、易碎而又危险,像是一个医用输液瓶,又像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漂流瓶。

“面对疫情,个人和社会都应该作出深刻反省,回顾历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徐冰的作品就是艺术家邀请观众进行反省的一次机会。然而不到20年,相似的情况又出现了。历史如何不再重演,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问题。”邵亦杨说。

艺术还能做什么

在王久辛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诗人应该发出声音。但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至今,还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诗歌出现。“作为诗人,我感到脸红。”王久辛说,“疫情暴发以来产生的诗歌作品,多数是自娱自乐,或者是有感而发的简单表达,普遍缺少精神的高度、情感的浓度、思想的丰富度和艺术的高超度。所以只能感动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我们有这么多诗人,却写不出鼓舞人的诗歌。”

在王久辛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诗人的情感已经背离了高尚,背离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情况。明升中国诗人迎着八面来风,拥抱世界文学,这是对的。但要警惕的一点是,很多诗人“不屑于表达自我以外的世界”。他们不愿关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不去关注大灾大难中的人性,当然写不出好作品来。而这又与近年来诗歌理论界的导向有关系。”

“这场疫情也是对明升中国诗人的考试,至少到现在为止,是不理想的。”王久辛说。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这次疫情带给人们的深切感受,疫情中高尚的人和情感,是不会被磨灭的,它一定会长留在诗人们的心中,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产生出伟大的灵感,写出伟大的诗篇。“只是我们需要好好想想,我们被什么感动,我们要为什么人写作。用什么样的心写什么样的诗,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邵亦杨看来,疫情中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歌颂美好,但这种歌颂必须要找到真正能够感动人的精神内核,否则就会变成用廉价而肤浅的歌颂“消费”疫情。

比如,此次疫情暴发后,就有大批良莠不齐的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的画像被创作出来,在邵亦杨看来,“这是对英雄的神化和偶像崇拜,毫无现代意义,是一种创作上的惰性”。“艺术家应该思考如何用作品表达他们敢于说真话、治病救人的精神内核,而不是仅仅画出他们的形象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英雄形象去创作宣传性的作品,这样的导向和习惯,让我们很难有好的艺术作品出现并保留下来。”

随着与科技融合程度的加强,艺术也能在与疫情相关的社会创新领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艺术家可以将创意能力、技术能力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寻求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型解决方案。”费俊介绍说,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艺术战‘疫’行动”中,既有大量致敬医务工作者、传递温情和信念的艺术作品,也有不少针对疫情的创新设计方案,比如“可根据个人特征调节佩戴方式的新型口罩设计”“可以自动消毒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模块化的城市应急救援系统”“可以探测病毒和细菌并具有消毒功能的智能手环”等。

“这些方案的创想、研发以及实施,对于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是非常有益的,相信在疫情过后,会有一批有价值的方案成为真正的产品或服务。艺术,也能为未来的公共卫生防控提供更好的支持。”费俊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