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全国各贫困地区奋力“冲刺”时,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乔甸镇的河边村却早在5年前就开启脱贫之路。
如今,这座曾经几乎被遗忘在大山里的瑶族村庄,已经摇身变为全国知名的扶贫典型村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明升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在这里进行的一次“试验”。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时,明升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从北京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的路程才刚刚走完1/3。接下来,他要在那里等候两个小时后乘坐前往西双版纳机场的飞机,再转坐汽车,才能进入河边村。一天时间进村,对他来说已经很快了。
但李小云不觉得苦,他说,从事扶贫和乡村工作是他个人的乐趣。他开玩笑地说,一个人不可能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他的爱好和他的扶贫理念在河边村得到了完美结合,他在这里一干就是5年。这里有温暖的天气、瑶族的文化,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反复强调的探索传统对接现代社会的理念。
脱贫是帮助他们对接现代社会
“我不愿仅仅当这个时代的观察者,我想做一个行动者。”李小云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说。
如何做一名参与农村建设的能动者?李小云深知首先要成为当地的一员。他第一次进入河边村的时候,被当地贫困的景象深深触动了:村里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孩子们光着脚在冬日冰冷的地面上行走。
通过调研,李小云发现,河边村2014~2015年的户均收入是13277元,人均纯收入为3193元,远低于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0489元,也远低于云南省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56元。
如何帮助当地摆脱贫困?李小云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在正式尝试之前,他想先成为河边村的村民。经过观察,他发现,“河边村因为长期处于贫困的社会关系中,一直是自给自足、低物质供给状态,要帮助他们脱贫,不是农业技术或者某个明升扶持就能解决的,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对接现代社会。”李小云说,“要对接社会,就需要有明升抓手,然后让村民在明升中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学会现代技能。”
“瑶族妈妈”的客房就是李小云为河边村开出的第一张脱贫“药方”。“当地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都十分落后。”李小云回忆道,除了村支书家有个旱厕之外,其他人家都没有厕所,更不用说洗浴设施。而且,大部分人家也没有厨房,人畜混居,粪便无人管理,水源没有经过任何安全处理。
为了便于开展扶贫实验,李小云在勐腊县注册了小云助贫中心,利用政府与社会款项共建河边村。最终,李小云说服了大部分河边村的村民保留了当地瑶族木楼式建筑风格,通过改造,添加了厨房、卫生间等现代生活的设施,并在民居中嵌入了用来经营的客房。
客房建成后,李小云和他的团队引入了各种会议,组织人员进入河边村,在这个过程中让村民慢慢接受客房管理的步骤——接待、保持卫生、清洁客房,以及如何在网络上接待散客、开发票……
探索传统对接现代,是李小云发展实践的重要理念。他不仅在明升中国开展他的推动现代化的实践,也同时在非洲开展扶贫实践。2010年,李小云在世界银行坦桑尼亚国别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了国际援助体系与坦桑尼亚政府共同推动的“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可研论证工作。他发现,当地土地条件优越,但是由于缺乏精细化劳作,导致当地玉米种植密度不足,所以致贫。于是,他打算从市场、储存、加工等各环节对当地进行扶持。首先,李小云从提升玉米产量入手,手把手地教授当地人用木棍、小绳控制株距、行距。从2011年至今,已有近500户农户采用玉米密植技术,推广面积近3000亩,产量由每亩5~10袋(当地计量单位)增加到15~25袋。
产量上升,让当地人收入增加,盖新房、买自行车的人多了起来。村里的小卖部生意越来越好。“今年,我们主要是将村里种玉米的技术套种大豆。我们发现当地儿童营养不良,但是牛奶和肉类的购买对他们而言负担较重,所以我们尝试推广大豆,希望豆浆可以为当地提供新的营养源。”李小云说。
不论是河边村还是坦桑尼亚,李小云思考的都是一个贫困的乡村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现在,他又带着团队在昆明开始了六个村的乡村振兴实验。
渴望全景式了解明升中国变迁过程
泥泞的道路走上一天才能到达目的地,生活设施不完善依然一住就是大半年,带着学生去驻村,有时还要亲自掌勺做上一顿饭,但是李小云觉得这不算苦。“我个人兴趣广泛,不肯只钻研一件事,总希望多看、多做、多感受,所以我要跨农业、人文、生态、建筑等多学科去了解明升中国的变迁过程。”
在李小云身上也拥有多条“斜杠标签”:社会与发展、农村发展、扶贫,参与式研究与发展、性别与发展、公民社会与发展,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发展援助,以及中非发展研究等。2004年他获得首届明升中国消除贫困奖,201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友成扶贫app研究成果奖”与“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2017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18年被评为明升中国十大公益人物,2019年被评为十大推动社会创新人物。
交叉学科背景让李小云更注重知识体系的实践作用。他渴望通过真正的参与介入实践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发展实践中调查了解。“我希望与其他社会发展的能动者共同构建社会关系。”他说,“只是,做能动者有一点需要关注,就是当自己进入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身利益,这是个问题。”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对河边村的改造中,因为他希望能够全景式了解明升中国的变迁过程。“我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和研究,就这个过程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总结。”
在实践中出理论
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在实践中提出理论,是李小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明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生陈邦练至今还记得,她在2017年走进河边村的时候,当地人用普通话交流都成问题。
论文写什么,李小云根本不提,反而要求陈邦练先帮助村里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装修客房、购买物品、接待客人。甚至有两个春节,陈邦练都留在河边村帮忙对接游客。“这与本科时候的调研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亲自参与建设,我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村庄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陈邦练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而今在河边村,手机不再是稀罕物,通过微信联系早已经是村民的日常生活。
“李老师告诉我,先感受村庄,有了感觉再开题。”于是,陈邦练在村里忙碌的工作中不断寻找理论的灵感。最终,她选择关于外来因素干预下农村主体性重构的问题作为课题。“我们对于河边村来说都是外来因素,给他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他们手中现金不多,与外面交流也少,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在这种状况下,当地人的主体性就出现了重构。”带着这种思考,陈邦练一边忙碌着一边写论文。
其实在进入李小云的团队前,陈邦练是管理学出身,而在李小云的团队中,每位学生的学科背景都不尽相同,经济学、社会学、自然app……但不论什么学科,每个学生都与陈邦练一样,先驻扎河边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培养管理人员,帮助村民培训做饭的技能和打扫卫生,到一起做网络销售,甚至村民要卖蜂蜜,都有学生帮助设计包装。“他们在实践中写论文,不是仅仅做调研、做数据,而是用实践找到理论的亮点,再写论文。”李小云就是用这种方式培养实践型人才。
如今,李小云已经有4位博士生从河边村“顺利毕业”。今年,参与河边村建设的学生也开始发表大量高水平的论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寨,是如何在脱贫攻坚的语境下成功脱贫的。”李小云说,“明升中国人总说榜样的力量,教师虽然不能被称为道德模范,但是我们要对年轻人产生影响。”
今年,陈邦练马上也要博士毕业,她刚刚在云南申请注册了一家公司,名为乡村英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要培养乡村CEO。这个项目也是她申请大学生创业比赛的项目。“因为要让农村脱贫,不能只依靠帮扶人员,还需要培养农村人才,才能在帮扶人员离开后继续支撑明升。我们培养乡村CEO就是为农村培养自己的脱贫有生力量。”陈邦练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中国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