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8月29日-31日在上海举办。期间上海交大将承办AI青年app家人才高端会议、国际前沿算法峰会等重要活动。届时,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芝加哥大学、悉尼大学、浙江大学和商汤科技等大学及机构的十余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学者齐聚上海。
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迭、规模化落地成果显著,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AI赋能,教育先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及上海的需求同频共振,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服务上海的发展大局,以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长三角一体化等方面形成了人工智能完整的布局。上海交通大学重点打造“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策源地,在核心算法、智能操作系统、智能异构集成芯片系统方面构筑 “以我为主、包容开放”的开源开放生态系统,保障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院长们的献言献策,有效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学者紧密交流、联合科研攻关、初创企业发展的模式,形成友好互动、长效往来的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进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介绍道。
此外,机器学习教父Tom Mitchell、杨强、周志华等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专家,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AI资深研究者和AI独角兽公司企业家也将在以“算法定义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前沿峰会上探讨AI算法如何转变为明升升级发展的核心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启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的高校之一。2018年1月18日,上海交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经过一年半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一支50人左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3名中科院院士、4名IEEE Fellow、2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18名“四青”级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是首批35所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高校之一,人工智能成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建的第十个本科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知识,具备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方法。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着重培养潜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了人工智能人才贯通培养的模式。”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介绍。
在明升化布局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共建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实现平台实体化运行,与先后成立的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起,共同完成了“上海-宁波-苏州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布局,探索人工智能校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明升化,也实现了人才集聚和资源共享功能。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图像、语音识别等领域技术的成熟带来大批明升的落地,成效显著。但是,受理论和生态层面的制约,深度学习面临着数据瓶颈、能耗瓶颈、可解释性瓶颈以及鲁棒性瓶颈。
“研究院未来将着力于开展‘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研究,瞄准国际前沿,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瞄准国家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明升实现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可控、包容开放’的跨越,破解‘缺芯少魂’问题,构筑‘以我为主、包容开放’的开源开放生态系统和重大应用示范,保障人工智能的快速、健康发展。”杨小康介绍说。
目前,医疗健康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广泛、场景最丰富的领域之一。我国人口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看病、看护、养老等问题关乎民生大事。
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俞凯教授团队及人工智能技术企业上海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赋能居民健康管理的应用场景试点建设,开发家庭医生智能助理项目,以智能语音结合家具设备,实现患者同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通,更好地运用AI,服务居民。
该项目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健康数据采集、健康指导分析和数字家庭医生预诊。第一个阶段收集居民日常健康相关数据,第二阶段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家庭医生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最终扮演家庭医生智能助理的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俞凯教授表示,“项目以鲁棒语音识别和结构化处理的电子病历生成为关键技术,探索软硬件协同的多模态交互模式,联通医疗服务机构的诊前预约、问诊行为记录、诊后医嘱、以及院士病历系统,形成以患者为核心的综合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以语音为媒介的健康信息获取并通过语音交互提高医疗服务水平。”